施福明,一位自学成才的乡土作家。淮河文化耳濡目染地让施福明从中学时代起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考落榜后,施福明常常自个儿在落日的黄昏中站在村边望着门前那条龙须小溪以及小溪对面的一片广漠土地出神,然后躲回简陋的房间里写作。由于家贫,没钱买稿纸,他就把文章写到旧报纸和用过的作业本上。多少次,家里人下田了,他还不知道。开头几天,母亲以为他因高考落榜而羞于见人,慢慢地就发现不对劲了。母亲担心他没病也会闷出病来,得让他出去散散心了。一个集日,母亲便叫他拎一篮鸡蛋去赶集,换点猪肉回来。鸡蛋卖了,买回来的却不是猪肉,而是几叠稿纸。父母目瞪口呆,哭笑不得。春去春又回,父亲将一把犁交给他:“福明,你把牛拉去使吧,我不能把这活干一辈子!”施福明面对一把沉重的犁,犹豫了,最后还是背犁牵牛走向了田野。至今,乡亲们还没有忘记这么一幅画面:一个小年轻抓着犁尾,牵着牛绳:“走,走呀!”一声声吆喝,牛就是不听使唤。歪歪扭扭,深深浅浅地犁了几米远,牛一急就把他拖翻到了水田里。“父亲让我使牛,我却被牛使了!” 施福明自我解嘲地说。
迄今为止,施福明已发表各类作品280余万字。其中小说集《乡雨》、《鼓王传奇》、故事集《淮河民间故事》、《民间顺口溜》、电视剧《童心》等创作出版发行后影响较大,他也成了中国艺术家协会及安徽省作家协会的会员。读施福明的文章,你会觉得那语言是蘸着田园上的露珠和菜花的芬芳酿就的,它们取自父老乡亲的嘴边,又饱蘸深情和心中积淀的传统文化内蕴,三两句便调制出诗情画意。施福明,一位农村文化工作的拓荒者。为了文学,施福明做过建筑小工,做过推销,也做过小学老师……漂泊异乡,多年的打工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钱财,却让他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他自费参加作家班学习,自考中文本科。1986年春天,怀远县委、县政府以“特殊人才”破格录用他为魏庄镇文化站站长。
施福明,一位不能为自己维权的记者。由于自己的特长,施福明是多家报刊的驻地记者和党报通讯员,多年来他不但大力宣传当地工作,还理直气壮揭露社会弊端,为老百姓鼓与呼。他采写的农村青年教师崔海高后被追认为全省“十佳人物”和“优秀青年”;他采访的市人大代表周家良被秘密绑架案权益得以保护;他发现古墓群被盗,连夜赶写材料汇报给有关部门,挽回国家损失百万元……2002年,一位个体户向施福明反映工商部门吃拿卡要强行在孙巷村摊派消协证,他调查核实后准备曝光,当事方找熟人说情不成,竟放出话来,要给他颜色看看,放放血。报道还是如期出现在多家媒体上,为老百姓挽回了不必要的两万余元损失。施福明成了当地的“行风监督员”。由于这些监督给当地“抹了黑”,更重要的是当地派出所霸占了文化馆街道的馆址,他反映了不仅没讨回还被人给了"小鞋穿"因此,施福明的工作环境一度不是很好。2006年,在当地的乡镇机构改革考核中,当了十八年文化站站长的施福明意外落聘。他半夜走10多里地到父亲坟前大哭,那天雪下的好大,一杯黄土隔了阴阳两界,生死两重天,他在外头,当了几十年村支书的父亲在里头。天上雪花飞舞,坟前花瓣飘零,那一刻父子总算团圆了。他苦恼呵,甚至想从镇政府边的发射塔上跳下,被乡亲们誉为乡村记者的他却无法为自己维权。
施福明,1972年生,安徽怀远县人,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中篇小说《鼓王传奇》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和鲁迅文学院举办的“新光杯”文学作品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报告文学《一个人的长征》获全国“华夏魂杯”大赛一等奖,《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后,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派记者来拍成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舞蹈《村姑锣鼓》获华东地区大赛一等奖。2004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称号;2005年被怀远县政府表彰为“优秀科技宣传工作者”。(作者:安徽青年报记者 石先来)
各位施氏族人:新年好! 数字蚌埠网站有个安徽施氏网的博客http://ahshinaianhouyi.233000.com/是施耐庵后裔著名农民作家施福明办的,主要纪录了施氏来源及全国分部,请施族关注、点评、指导,希望我们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