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一脉相承 满门风雅

    中华鲍氏网 2013年11月27日 鲍善平


                                     

                                   一脉相承   满门风雅

                         —新安鲍氏承凤派迁润支脉中华文化传承综述

                                              鲍善平

    我中华鲍氏著于春秋,显于两汉。晋新安太守弘公,渊源上党。鲍氏家族一直信奉儒家思想,传承着儒家文化,历代文人辈出,新安鲍氏五世祖鲍照公就是其中之一。

    照公是东晋南朝宋著名诗人,也是当时文坛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胞妹令晖也是宋、齐两代唯一留存有著作的女文学家和女诗人。镇江鲍氏家族与先祖一脉相承,素为书香门第,历代重视对后辈的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家学薪火相传,不论男丁女眷,均饱读四书五经,累以诗书传家,代有名贤,著称乡里,是镇江的名门望族。从新安鲍氏承凤派迁润支派始于仲珍公迄今,已有十三世传。而从二世祖彝公始,即以诗、书、画知名乡里;三世祖皋公为清乾隆年间京江三大诗人之一,也是唯一的草根诗人;其后的四世祖之钟和之镛公、五世祖文逵公和迥公、六世祖上悦公和上传公、七世祖心增公和庆熙公、八世祖长叙公和长谷公、长栋公、长駜公、鼎公、九世孙元凯公和智孙公等等,均以诗词名闻乡里代有人才辈出。由于时间久远,加之动乱,不少诗词手本散失,留下的可算是珍品。镇江鲍氏家族不仅弘扬了中华鲍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全国文化名城镇江增添了厚重的文化积淀,在镇江颇具影响。

    五世祖鲍照公,不仅出生在京口,而且世居于此。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都有名作,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诗歌,今存200多首。照公辞世后,所著诗文大部分散佚。据虞炎说,当时所能搜罗到的作品,仅有半数。直到南齐武帝永明年间,才由虞炎奉文惠太子萧懋之命,搜集遗文,编成《鲍照集》。据历代专家评论,鲍照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谢灵运要丰富得多,而颜延年也不足以与他相提并论。《拟行路难》18首及《拟古》8首是其代表作。这些诗歌,有抒发少年壮志者,如“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弱冠参多士,飞步游秦宫”,“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有控诉门阀士族摧残压抑人才者,这类诗篇感慨的内容,即诗人所说的“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

    历来评家把他与颜延之、谢灵运并列为“元嘉三大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评价南北朝庾信和鲍照诗作的名句。》他“少有文思”,20多岁时,他向临川王刘义庆隆献了一篇《河清颂》,得到赏识,被任命为临川国侍郎。这篇文章写得典雅庄重,评家大加赞许,《宋书》本传还全录此文。

    鲍照还有大量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作品,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拟古》其三、《代东门吟》等。自《诗经》、汉乐府以来,虽有征人行役之诗,但像鲍照这样集中抒发报国之志,表现边塞风光、沙场征战、征人边愁的诗人,的确不曾有过。从此以后,古代诗词中边塞的题材范畴基本确立,这是鲍照对诗歌题材开拓的一大贡献。除此之外,把征人思妇之苦,融入边塞题材,也是鲍照诗的一大特色。

    鲍照体气豪迈,内心又多强烈冲突,更兼受南朝尚美文风的薰陶,故其诗俊逸雄迈,华而不弱,声情气势,贯注全篇。鲍照又是七言歌行的创制者。他学习汉魏乐府,于杂言中寻找规律,又变曹丕《燕行歌》逐句用韵为隔句用韵,终于创制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他善作五言乐府正合歌行之体,一些五言古诗更渐趋律化,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鲍照也擅长作辞赋和文章。他的《芜城赋》是继曹植《洛都赋》之后又一篇抒发乱世之恨的作品。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不仅叙事抒情,更以赋体手法,对自然景物作了大量描绘,这又是前所未有的。这篇文章句法骈整,在骈文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也是很有地位的。《南齐·文学传》所谓“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魂”,殆指是耶?诗篇创绝,乐府五言,李、杜之高曾也。

    刘宋王朝建都于建邺(今南京市),鲍照寄身于亲王幕府,常常跟从亲王往来于帝都,途经京口。他曾经随始兴王刘濬出镇京口,因此写下了不少歌咏京口山水的诗作。京口是宋武帝刘裕的发祥地。因此,刘裕的父亲与诸妃死后,都葬于京口。鲍照曾于“孟冬十月交”随从拜陵于京口东郊。“晨登岘山首,霜雪凝未通。息鞍循陇上,支剑望月峰。”他挥笔写下《从拜陵登京岘》的诗作,描绘了京岘山的雄伟壮丽,抒发了自己“衰贱谢远愿,疲老还旧邦”的感慨。

    元嘉十七年(440)十月,宋文帝刘义隆诏临川王刘义庆徙镇南兖州(今扬州市)。当时,在刘义庆幕府的鲍照途经京口,游历至京口城东45里的古竹里。古竹里俗名苦竹里,山高路险,行人号为“翻车岘”。但是,鲍照不畏路途艰险,登上“高山绝云霾,深谷断无光”的峰顶,写下了《行京口至竹里》的诗篇,描绘了沿途初冬时的景象。诗中“复涧隐松声,重云伏云色”二句,形象鲜明而新异,实在是难得的隹句。

    元嘉二十六年(449)十月,征北将军始兴王刘濬为南徐、兖二州刺史,出镇京口,鲍照随侍始兴王也来到这里。刘濬出镇京口时文武两千人相随,四处浏览登眺,甚为得意。刘濬在浏览京口城西的蒜山后,特命鲍照写诗。才华横溢的鲍照欣然命笔,写下了《蒜山被始兴王命作》的诗篇。他们登上山巅,东观日出,北览长江,歌吹弹唱,赋诗作文,真是神仙之乐。鲍照的从游之作,生气灵动地描绘了蒜山美丽的风光。从鲍照写京口诗中的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鲍照眷恋故乡的情怀。

    照公胞妹令晖也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两代能够写诗文的杰出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说:“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兰英绮密,甚有名篇。”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6题7首;韩兰英的诗文则全部佚失。因此,鲍令晖就成了宋、齐两代唯一留存有著作的女文学家了。

    清代,镇江诗坛出现“京江诗派”。乾隆年间,鲍皋和余京、张曾称为“京口三诗人”。鲍皋(1708——1765),字步江,号海门。公自幼聪颖,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年十七岁时,随父参皖幕僚,登采石太白楼,才惊长老。后又出游苏杭,每至一处,唱发为诗歌。后客居淮扬,得两淮都运使尹会一公赏识,给以资助。一生耽溺于诗,不事科举。乾隆元年开博学鸿词科,尹公荐举,皋公称疾力辞。海门公现存《海门诗钞》正集、外集十二卷,诗多为即兴、感怀、酬唱之作,而尤爱京口山水,诗作更丰,且气韵高古雄浑。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称其“天才鸿丽,山峙泉涌,放恣飘飖,极驰鹜之能,不劳纪律部伍而自中于法度。”其诗对后世深有影响。镇江著名诗人王文治(梦楼)曾说,里中学诗者“为诗多仿鲍家格律,皆皋之流派云”。海门公夫人陈蕊珠髫龄聪慧,八岁从屏后侧听辄能成诵。久之,尽熟四子书、毛诗,旁及史传文选,唐人诗律,且能缀韵成篇,出语新颖。与皋结缡后,亲课二子和三女,口授诗书,教督之力甚多。在课教之余,亦为诗示范。所写诗,清雅自具性情,有《课选楼遗诗》行世。

    海门公长子四世祖之钟公(1740——1802),字论山,号雅堂。清乾隆乙酉拔贡。同年乾隆帝南巡召试,公为苏、皖两省第名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清乾隆己丑科,公考中二甲第三名进士。公历官内阁典籍,宗人府主事,礼部员外郎,农部、户部郎中。历充清乾隆癸卯科贵州主考,丙午科粤东典试考官,丁未科会试、武闱同考官。晚年任玉牒四库馆纂修。在任期间,为官清正,耿介立朝,不阿权贵。乾隆朝后期,和珅当道,曾延请论山公教其子,遭公拒绝,和珅耿耿于怀,此后公被和珅所抑,在郎中职十五年不得擢升。在京都,公与洪亮吉、吴锡麒、赵怀玉结为诗龛四友,相互唱和。公也常与纪晓岚在一起喝酒吟诗,并相互唱和。公曾云,平生有四爱好:花、月、酒、茶,故诗集中多咏花吟月之作。公诗承父鲍皋流风,而因阅历更广,交游更多,题材更丰富。公有《论山诗选》十五卷传世。

    论山公的三位胞妹——之兰、之蕙、之芬均受于母教也能写诗。之兰著有《起云阁诗抄》,之蕙著《清娱阁诗抄》,之芬著有《三秀斋诗抄》传世。并有诗作入《京江耆旧集》、《国朝闺秀集》。邑乘列女,才艺有合传。在镇江历史上是有名的三位女诗人。其三位夫婿,也是诗人,夫妻间常以诗词相和。

    五世祖文逵公(1765——1828)字鸿起,号野云,海门公侄孙。其祖父鲍翺、父瑚皆工画。父早记亡,公为遗腹子,由母亲周素贞苦节抚孤授课而成材。周素贞有《传经阁遗稿》一书传世。清乾嘉之际,公与丹徒学子应让、吴朴、顾鹤庆、王豫、钱之鼎、张学仁等七人结成诗社,被称为京口七子。公还与前辈张铉、张釜、郭坤、茅元辂等结成松溪五友。公科考试第一名。嘉庆六年辛酉拔贡,入京师任武英殿校录官,嘉庆九年甲子中顺天经魁。在京师师事法时帆祭酒和族兄鲍桂星双五先生,诗文益工。嘉庆十五年任山东海阳县令,慎刑厉守,蔬食如初,二年任上,辄有政声,因母老官贫不能迎养,力请得解组归。公有《野云诗钞》十二卷。

    七世祖心增公(1852——1920),字川如,号润漪,晚号蜕农。公弱冠为郡庠生,清光绪八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丙戌成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特擢验封司郎中,充补军机章京,奏改军机章京郎中。1910年,任山东青州知府。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里弄设馆授徒为生。有《蜕斋遗稿》油印本传家。

    八世祖长叙公。少秉家学,笃学勤奋,志行高洁。长叙公秉承祖训,兴学恤贫,力行善举,世有懿行,笃学忠厚。从教18年,为国家培育大批英才,民国年间为减免苛税田赋,热心奔走,查勘民瘼,任劳任怨,终始城乡人民受益。抗战期间临危受命,就职镇江私立贫嫠教养所主任,在日兵刀架脖子时仍坚守慈善事业。长叙公以诗书自娱,以诗言志,自定《敦典诗集》六集传家。

    八世祖鼎公(1898——1973),字扶九,号默庵,别号云中君。九岁丧父,从母张似馨夫人受教。十八岁同母设塾授徒。课徒之余,则悉心研究古金文和甲骨文。三十岁时即以金石学知名于世。先后任上海正风文学院、上海大厦大学、无锡国专教授。传世著作有《默庵金石三书》、《春秋国名考释》、《九州释志》、《朱子金石学》等。另外,

    鼎公不仅是甲骨文专家,而且是著名诗人,著有诗抄本三集,惜毁“文革”十年浩劫,仅有部分诗稿传世。经其外甥女孙金石女士多方搜集,以《鲍鼎先生遗练拾零》一书传亲友,又编辑鼎公姐麟徽诗集《蜕遗诗辑》,复印传赠亲友。

    在鲍氏祖先文化遗风的熏淘下,镇江鲍氏家族喜爱诗词者大有人在,人才辈出。曾毕业于无锡国专的九世智孙公,对诗词方面有很深造诣,尤其是善于填词和撰联。九世孙元顺公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律系,不仅精通法律,也酷爱诗词,先后创作数百首诗词作品。十世孙善本公,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在数十年的教师生涯里,不仅教授文学和诗词格律,而且创作了几百首诗词作品,并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我也是受家风影响,退休后爱上诗词创作,并上镇江市老年大学钻研诗词方面的知识,也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并担任镇江市壮心诗社社长。二妹夫张政权转业到镇江后,受到家风的影响,参加了镇江松梅诗社,不仅学会了诗词格律方面的知识,还积极创作诗词作品,先后创作了三百五十多首诗词,并出版了诗集《致晨诗词》,还成为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也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十世孙善安,是老三届下乡知识青年,受父亲智孙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幼爱读诗词作品,也创作不少诗词作品。他还受先祖照公字迷的影响,钻研字迷的创作,并成为江苏省迷协会员。

    为了传承祖先的宝贵文化遗产,尊重先辈的遗愿,十世孙鲍善本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不辞劳苦,整理鲍氏祖先的诗文集。由于历经战乱和十年“文革”的浩劫,尚缺部分遗稿。他不顾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连续一个多月往返上海市和江苏省图书馆,硬是用铅笔将《论山诗选》残缺的卷一至四卷、十三至十五卷补抄成手本,和《京江鲍氏课选楼合稿部分补遗手抄成集。然后由其妹夫张政权与镇江市档案局商定,将镇江鲍氏家族所存的先祖全部诗稿捐赠给市档案馆妥善收藏,以防散落,并与镇江市档案局联合公开出版《镇江鲍氏名人诗词合集》(他们出钱,我们负责编编辑和校对),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也弘扬了鲍氏家族的文化遗产。这本书,是从镇江鲍氏家族十一位比较有名的诗人中的6000多首诗词中精选了2667首。

    在编校过程中,十世孙鲍善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九世孙鲍元骏、鲍元顺不顾年事已高(八十多岁),参加编辑校对格外认真,大家十分珍惜为鲍氏家族文化传承作贡献的机会。张政权更是内外联络,加班加加点地校对书稿,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我也是自始至终地参加策划和校对工作,虽然很累,但觉得很有意义。

    镇江鲍氏家族在数百年的繁衍、生活过程中,汲取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创造和培育了家族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从诗集中已深刻地感受到鲍氏家族的精神和文化对历代鲍氏子孙的影响。祖先们刻苦好学,热爱生活,力行善举,好善施乐,克己奉公,不畏强暴等优秀品质,一直在激励着鲍氏后人。

    原镇江市委书记(现任镇江市名城研究会会长)钱永波专为《合集》作序,给予鲍氏家族诗人高度的评价。他在序中说:“镇江鲍氏历代十一位知名诗人,先后经历康、乾盛世到光绪年间国运衰亡,民国初年军阀篡权、混战和八年抗日战争,诗集中首先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例如鲍皋诗中对淮阳盐业经济繁荣的写照。鲍之钟拟乐府一组诗,对乾隆盛世地方农业官吏腐败恶行的揭露,鲍文逵诗中表现了他在山东海阳县令任上对贫困父老的关心;鲍心增诗中记述他巡视所属邑县,关心民瘼,赈灾救荒,都显示了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学志向。文逵、心增乞退归田后则又独善其身,课徒自给,同时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为城乡贫民谋利,或参与方志纂修。鲍长叙花甲之年在日寇刀架脖子时仍坚守慈善事业,恪尽职守,对我们都有教育意义。十一位诗人热爱镇江灵山大川的美丽风光,在诗中都有对乡土自然美的艺术反映。至今仍然激发我们热爱镇江的美好感情。而被清代称为闺秀诗人的五位女诗人,更以闺情、亲情展示了她们母爱的良好范例。陈蕊珠、周素贞母教的成功,让子女品学兼优,成为聪慧具有诗才之人,这对当今提高母教素养也有借鉴作用。鲍之蕙与丈夫张铉相互唱和,与子侄联句构篇,以诗艺促成家庭和睦,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也有启示作用。将会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分享按钮>>【鲍氏网新闻】《俊逸奖》获奖名单
>>【鲍氏文化古迹】倡慈孝文化 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