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氏古代名人】(转载) 管鲍之交 千古余音

    中华鲍氏网 2014年9月15日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齐鲁人文2014、8、27刊登】

    管鲍之间的感情最让人动容的,便是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子作宰相时说的一段“五不如”:“治理国家,不是我能胜任的,大概只有管仲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厚爱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诚恩惠使诸侯信赖,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为四方法则,我不如他;披甲击鼓、指挥军队,使百姓勇敢杀敌,我不如他。管仲如同百姓的父母。要治理儿子,不能离开父母。”

                                管鲍之交  千古余音

                           本报记者高翔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曹元良    

成语“管鲍之交”,源于“春秋第一相”管仲与挚友鲍叔牙之间的故事,常用以形容交情深厚的朋友。战国时期,《列子·力命》一文中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了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的记载。两汉司马迂的《史记.管晏列传》中,也载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慨。此后,管鲍之交的佳话世代流传。

管仲死后被葬在齐故都(今淄博市临淄区)牛山北麓,鲍叔牙则葬在鲍山(今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东北角。两山相距一百多公里,却无法阻隔长眼于两山的英骨之间的清风高谊。近日,记者先后来到管仲与鲍叔牙埋葬之地,凭吊古人,体悟“管鲍之交”。  

                                      三尺黄土长埋英骨    

8月5日,夜来的场大雨为三伏天添了几分清凉。位于临淄城南7公里处的牛山,松柏吐翠,绿茵遍地,格外葱郁。依牛山之势而建的管仲纪念馆,仿汉建筑古朴威严,经过雨水的冲刷,漆彩愈发醇厚。纪念馆大门阙楼上书“管仲纪念馆”五字,两旁楹联:“相桓公霸春秋一匡天下名千古,富民众强家国九合诸侯顺八方”,概括了管仲一生的历史功绩。

               

管仲纪念馆馆长、北山西村村支书王砚平告诉记者,纪念馆分为“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冶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五个展厅,展示了管仲一生的历程,以及《管子》思想的博大精深。    

第一展厅“管鲍之交”厅采用的是仿汉、江南砖石庭院的风格,以管仲故里——江南安徽颍上水乡为底调,截取了管仲从政前“颖水育英”、“管鲍从军”.“经商让金”、“落魄养马”,“侍主流亡”的六个生活片段,以生动的画像、逼真的人物塑像讲述他与鲍敏牙的患难友谊和鸿鹄之志。    

王砚平说,鲍叔牙和管仲家是世交,老家都在安徽颍上,鲍村和管谷村隔颖水相望,“颍上曾经邀请过我们去参加‘管鲍之交’的纪念活动,那里有个管谷村小学,据说那里的孩子受管鲍之交教育,相处起来就非常友善、和睦。”    

对于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王砚平如数家珍。据《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生活贫困的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别人为鲍叔牙鸣不平,鲍叔牙却解释说:“管仲家里穷,他需要多拿些钱奉养自己的母亲。”    

管仲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是鲍叔牙更加穷困,管仲曾经三次做官,有三次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笨、无能,认为管仲是没有遇到好时机而已。管仲曾三次带兵打仗,却三次战败而逃,大家骂他是胆小鬼、懦夫。鲍叔牙却替他辩白说,不是管仲胆小,而是管仲家中有八十高龄的老母,缺少人手照顾,所以他才爱惜性命。公子纠失败后,召忽跟随公子纠而死,管仲却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他不知羞耻,知道他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下天下为羞耻。见鲍叔牙处处关护自己,管仲也发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感慨。    

沿着管仲纪念馆中轴线向上,走过三孔桥,拜过管子祠,登临管仲墓,也便接近了牛山的顶峰。墓的封土较完整,东西34米,南北13.5米,高14 米。墓上灌木丛生,东北角有一棵松树茕茕子立,被护栏围起来,长得也并不粗壮茂盛。王砚平告诉记者“这是‘龙松’,它可有千年的历史了,我们这里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牛山庙会的时候。大家都要摸树祈福的。传说它千年来一直都没长,我爷爷小时候它就是这样。我小时候树粗三扎,到现在还是三扎.”

“管仲之墓位于牛山北麓,头枕牛山,脚踏淄河,是块绝佳的风水宝地。站在这里往前看,正对的就是齐国故都南门——稷下。别看牛山只有174米,海拔不高,看上去就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丘陵,但牛山东麓有二王陵和四王陵,分别是田齐侯剡、桓公之陵和田齐威、宣、湣、襄四王之陵,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高大的冢墓,是众位帝王将相的长眠之地。”                                                   

                                      先风传说 今犹思慕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当地的老百姓看来,牛山就是这样一座灵山。关于牛山的传说流传甚广,且版本颇多。    

相传上古时代,黄帝在涿鹿大战蚩尤,屡战不胜,命令大将神荼、郁垒在东海流渡山,捉了一只夔牛.在淄河岸边一座山下,做了一面大战鼓,然后把牛头、牛骨埋在山上。后来,在每年夏天雨季,淄水暴发的夜间,总会听见山上发出牛角的声音,人们随即称此山为牛山。当地人春耕和秋收后,都前往祭山拜牛,祈祷山川神牛保佑平安,争取获得好收成。    

第二个版本,是说姜太公被封于齐地营丘后,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赴任。一天夜里,他趁着月色赶路,不知不觉中迷了路,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远处出现了一头牛,那头牛在前面领路,一直把他带到淄河边。牛不见了,矗立在面前的则是一座巍峨的山,姜太公建国以后,便把这山叫做牛山。    

还有一个皇帝命名的传说,则与朱元璋有关。据说,朱元璋年幼时常常来牛山放牛,他和同伴把牛烧着吃了,把牛头和牛尾分别插在牛山的两头,故意回家告诉主人,说牛钻进山了。主人听后认为岂有此理,急忙到了山上,果然见山的两头一边是牛头,一边是牛尾,拉拉牛尾,牛头便哞哞直叫。老百姓说这是山神爷爷在帮着放牛的,因为他是将来的皇帝,牛山也因此而得名。    

“将这样一座灵山选为管仲的墓址,足可见齐桓公对管仲辅佐之恩的感激之情。”王砚平说村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管仲墓是管仲和鲍叔牙合葬的墓。“虽然北山西村没有姓鲍的,但是穿过淄河大桥,三四公里外的聂仙村一支姓鲍的人家,祖上好像给管仲守过墓,我们村的老人说,过去他们要来管仲墓种地。他都不让。”  根据王砚平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聂仙村,找到了这支鲍姓人家的十九世孙——62岁的鲍桂林。问起这段家事,鲍桂林说,鲍家这一支是拾荒迁到聂仙村的,人数并不多。“我以前不知道有守墓这回事。后来帮忙整理家谱,才听老人们讲起我三爷爷鲍振清曾一年四季一直守墓。”鲍振清是鲍家十七代子孙,生活的年代业已久远,距今已有百余年。鲍桂林表示,因为也是听长辈们讲起此事,只知道二爷爷守墓,但守的是不是管仲的墓不敢确定。后世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一个个故事里,不管鲍家子孙是否守的是管仲墓,是否管仲与鲍叔牙合葬,它都寄托着后世老百姓对“管鲍之交”的崇敬及美好想象。      

                                     鲍公识才 举荐贤相  

告别管仲墓,我们返回济南,趁迟来的暮色直奔位于济南东部鲍山的鲍叔牙墓。 

被圈在鲍山公园里的鲍叔牙墓,并不像管仲墓那般“豪华”。巨大的封土隆成一座小山,上面遍植着酸枣树、香椿树,郁郁葱葱形成大片阴凉,但正对墓碑的一棵酸枣树不知为何,几近枯萎。墓碑两侧立有近两米高的神兽守护,墓碑前恭敬地摆着贡品,像是有人刚刚祭奠过。  

山东省美术馆国家一级美术师、鲍氏族史研究会副会长鲍家虎告诉记者,据有关史料测算,鲍叔牙生于约公无前728年,是杞国公子鲍敬叔之子。近几年文献的考证发现,鲍叔牙的故乡应该在今山东新泰,而不是一直以为的安徽颍上。“我们鲍氏家族还是很认可这一结论的,因为二世祖鲍叔牙是杞国公子鲍敬叔之子,杞国故都便在新泰。”鲍家虎说。虽然这样与我们一直认为的,管鲍两人从小一起在安徽颍上长大的经历有悖,但也不必太较真儿。全国各地都有管仲和鲍叔牙的墓.而真正的墓只有临淄和鲍山这里有。“其实都是老百姓对‘管鲍之交’的纪念.是种感情的寄托。”  

人们对“管鲍之交”的崇尚,除却鲍叔牙对管仲的处处包容关照外,更因其识才让贤的义举。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管仲和鲍叔牙两位好友分别作了长公子纠和次公子小白的老师。齐襄公十二年时,齐国发生了内乱,管仲跟随纠逃往鲁国,鲍叔牙随小白逃往了莒国(今诸城、莒县、日照一带)。    

据《列子.力命》记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兵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仲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作战,路上射中了公于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也被迫自杀,管仲被囚禁。

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    

齐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    

鲍叔牙说: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仲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    

临淄齐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姚素娟告诉记者,管鲍之间的感情最让人动容的,便是鲍叔牙向齐桓公举荐管子做宰相时说的一段“五不如”。据《国语·齐语》记载,齐桓公坚持让鲍叔牙为宰相,但鲍叔牙坚决将相位让与更适合的管仲。他说:“治理国家,不是我能胜任的,大概只有管仲才行。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厚爱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诚恩惠使诸侯信赖,我不如他;制定礼仪为四方法则,我不如他;披甲击鼓,指挥军队,使百姓勇敢杀敌,我不如他。管仲如同百姓的父母,要治理儿子,不能离开其父母。”    

据《管子.小匡》记载,鲍叔牙因担心鲁国知道齐国将重用管仲而将他处死,便用了一计.他对鲁国君王说,公子纠是我们的亲属,所以请求您放了他让我带回国去。鲁国于是杀掉了公子纠。    

鲍叔牙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们,我们才甘心。鲁庄公答应了,可鲁国的谋臣施伯看破了鲍叔牙的计策,劝说鲁庄公“不要把管仲给齐国,因为齐国并不是真的要杀掉管仲,而是要用他执政,管仲是天下的能人贤士,齐国如果得到他,将来必定会成为鲁同的大患,不如杀了管仲把尸体交给齐国。”    

当鲁庄公答应了施伯准备杀死管仲时,鲍叔牙说:“如果把管仲杀死在齐国,这是处罚惩戒齐国人;如果杀死在鲁国,就等于惩戒鲁国人。我们的国君希望活着得到他,然后让群臣杀了他,以殉国法。如果得不到活的,就是您与我们君主的仇人朋比为奸,这不是我们君主的要求,我不敢从命。”因为鲍叔牙周密的设计和极力营救,鲁庄公最终决定不杀管仲,将他捆绑起来用囚车押回齐国。这时候施伯对鲁国的大夫们说:“管仲这次肯定死不了,以鲍叔牙的仁德是不会杀害贤人的,他懂得推荐贤人来成就大的事业。”    

在齐国边境堂阜(今蒙阴县西北部),鲍叔牙兴高采烈地迎接自己久别重逢的故友。囚车一进入齐国境内,他就马上命令打开囚车,去掉刑具,让管仲洗浴更衣。稍事休息后,鲍叔牙提出,希望管仲能辅佐桓公兴齐图霸。管仲对鲍叔牙说:“我与召忽共同侍奉公子纠,既没有辅佐他登上君位,又没有为他死节尽忠,实在惭愧。现在又去侍奉仇人,那该让天下人多么耻笑呀!鲍叔牙诚恳地对管仲说“做大事的人,常常不拘小节,立大功的人,往往不需他人谅解。你有治国的奇才,桓公有做霸主的远大志愿,如你能辅佐他,日后就会功高天下,德扬四海。”    

一泯前仇的齐桓公用厚礼对待管仲,地位居于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齐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        

                                共辅君王  终成霸业    

鲍叔牙让相后,退而不隐,傲然全力支持管仲的事业。据《管子·大匡》载,桓公三年,齐桓公因不听管仲规谏而举兵伐宋,结果败北而归,于是要管仲在国内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行,这样齐国就危险了!”鲍叔牙亦谏曰:“公必用夷吾之言!”在关键时刻,鲍叔牙支持了管仲。    

桓公五年,宋伐杞,齐桓公欲举兵救杞伐宋,管仲不同意这样做,说  “依我之见.不如派人以重礼去宋国交涉。交涉不成,您就收留杞君加以封赐。”当桓公征求鲍叔牙意见时,他毫不含糊地说:“君行夷吾之言!”鲍叔牙再次支持了管仲。    

鲍叔牙性格耿直,是一位难得的诤友。当齐国的霸业蒸蒸日上,齐桓公、管仲都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时,他总是善意地及时提醒。    

《吕氏春秋·直谏》载,有一次.齐国君臣在一起饮酒,鲍叔牙向桓公敬酒说:祝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时提心吊胆、愁困落魄的那段日子。又向管仲敬酒说:祝您不要忘记了在鲁国做囚徒的时候。几句话,使齐桓公和管仲感悟颇深,猛然警醒。    

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共同辅佐下,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雄霸伟业。齐桓公感念管仲的匡扶之恩.同样十分感谢鲍叔牙的荐贤之情,没有忘记鲍叔牙的功劳。据《吕氏春秋·赞能》记载,管仲治理齐国,只要立了功,齐桓公必定先赏赐鲍叔牙,因为是他让齐国得到了管仲。司马迁也赞曰“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继任相位。齐桓公欲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齐桓公又问了易牙、开方、竖刁如何,管仲劝桓公务必疏远这三个人,认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最后,管仲向齐桓公推荐了为人忠厚、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公事的隰朋,说隰朋可以担当相位。    

易牙听说齐桓公与管仲的这段对话,便去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笑道:“管仲荐隰朋.说明他一心为社稷宗庙考虑.不存私心偏爱友人。现在我做司寇,驱逐佞臣,正合我意。如果让我当政,哪里还会有你们容身之处?”易牙讨了个没趣,深觉管仲交友之密,知人之深,于是灰溜溜地走了。

管仲病逝后,他的建议开始被桓公采纳,任用隰朋作相。不料,没过一个月,隰朋也死了。齐桓公请鲍叔牙作相,鲍叔牙认为自己不合适,坚决不同意。齐桓公说“现在朝廷里你是我最信任的人,你不同意,那么让谁来做相呢?”鲍叔牙这才说:“我的缺点您是知道的,那得把易牙、竖刁、开方赶走,我才接受任命。”齐桓公说:“这事管仲早已说过,我一定照办。”当天齐桓公就赶走了这三个人,并且不许他们再入朝。鲍叔牙作了齐国的相以后,管仲的政策还能继续施行,所以齐国还能保持霸主的地位。但后来,好酒好色的齐桓公又重新召回了易牙、竖刁、开方三人。鲍叔牙遭受这些人的排挤打击,于公元前644年郁郁而死,终年84岁。而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且多为有名的官吏。    

鲍叔牙能识人认贤,了解管仲的为人及才华,并加以推荐,使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管仲不负鲍叔牙所望,衷心辅佐齐桓公开创春秋霸业。两人对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同心协力辅佐君主开创伟业,一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一段“五不如”让人感动。    

先贤已逝,如今两位贤相分别长眠于两地,但管鲍两氏后代如今仍相交好。    

鲍家虎说:“管鲍一家亲,我们鲍家跟管家是一家人。”鲍家虎也向我们透露,两个家族每年都有联系、都有活动,鲍氏家族正准备在鲍山建起鲍山文化创意产业城,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管鲍文化纪念园,其中管鲍纪念祠,管鲍纪念双塔是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祠和纪念塔都是双数建筑,就是表达管鲍不分的理念。“管鲍之交不光是管家和鲍家的事,更是中华民族的事,我们应该发扬下去。”

                 

 


分享按钮>>【弓氏网新闻】快讯:关于征集“弓张”诗词的通知
>> 宋朝名将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