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名人学者】永康市民间修谱现状与思考
- 中华成氏网 2013年11月4日 周跃忠
中华成氏网--弘扬成氏文化,传承先祖精神;寻根联谊互动,激励后裔自强!
永康市民间修谱现状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阜民丰,我市民间续修宗谱的活动十分活跃,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也加入了这一活动的行列,有些姓氏家族还建立了民间组织,如吕氏文化中心、中华胡姓永康联谊会、俞氏文化研究会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出现的文化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侧面。新修家谱有继承、批判,也有创新、发展,与旧家谱带有深刻的封建主义的印记相比,呈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同时,由于修谱都是民间自发组织进行,主持修编的人员缺乏专业学习和培训,修编的宗谱质量存在不少问题,给后人留下了谬误,也为地方史料的研究埋下了隐患。如何加强民间修谱管理与指导,值得官方相关部门探讨。
一、创新与发展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宗谱、谱牒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从家谱发展的历史看,修谱起源与商周,发展于秦汉,极盛于魏晋、隋唐,转型于宋代,经过明代的完善,至清代、民国时期已成为一项全国普及的文化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当代修谱提倡现代人的人伦思想,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这是对家谱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将成为新时代谱牒的印记,留存于世,传承于后。从我市的情况看,这些方面主要有:
一是不少家谱将男女平等精神贯穿修谱始终,女性同样享有排行入谱的权利。在入谱人员的范围上,新家谱在继承旧家谱精华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有些还将独生女、养子、招婿等同男子入谱。
二是新家谱在书写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有传统风格的竖排版式采用繁体字书写。有现代风格的横排版式,采用简体字书写。也有的掺和繁体字、简体字书写的,旧谱部分用旧版式,新谱部分用新版式。
三是新家谱章节体占据一定的数量,体裁新颖,先分编或篇,再分章、节,或直接章、节划分。如有的家谱以题词、贺词、源流、家族文化、世系录、名人、祭祖文化、现代族人活动录、杂记、艺文篇、功德台等为章,章下再分节。
四是新家谱内容更加丰富,新增了一些类目。如族人的迁徙分布图、家族通讯录、村史、与地方和家族有关的论文、著作、书画、工艺等。
五是有的还利用了先进的摄像与印刷技术,新家谱配以彩色的人物肖像、编修人员合影、村景村貌等,显得更加真实生动。有的还制作成光盘,制作成电子版,便于携带与阅读。
六是举行“接家谱”的庆典活动更加隆重。圆谱庆典当日,张灯结彩,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玩龙舞狮,气氛热闹祥和,大都还有戏班子演出助兴。出席的人员不仅有本族本宗亲,还有各级领导以及本宗族名人,有的还邀请档案馆、市志办、图书馆领导参加,举行捐赠仪式。
七是与清代以前,家谱只允许在家族内部收藏,严禁随便外传相比,现在的收藏观念更加时尚。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让“公家”收藏更有利于长久保存,更有利于本家族文化的传存,更有利于同祖同宗的联谊交往,他们不仅捐赠给市档案馆、市志办、图书馆,还分送邮寄给全国各地的一些档案馆,以及一些机关单位。
二、谬误与隐患
这些年,我市民间修谱数量巨大,据统计胡姓修编的现代谱牒就达到了16种之多,与这一成明显反差的是修谱懂行的人才稀缺,从而制约着修谱活动的开展,严重影响着宗谱质量。有这方面特长的文人成了“抢手货”,有时一人就接纳了几家的活,有些许文化的退休老同志也担当起组织修编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与指导,新修宗谱其质量方面谬误与隐患层出不穷,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内容欠客观、全面和真实。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各个时期的人事,评价不当,表述主观,偏离当代社会主题思想。荣誉、职务、职称、军衔等存在夸大与拔高,有的混淆不清,表述错乱。修谱时注重对人口的调查编写,对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以及传记等内容重视不够。有的没有核实当事人,核对原件,以讹传讹,违背事实,贸然入谱。
二是缺乏统一规范标准。有些户经济条件好,修谱捐赠款多,或有些有一定地位,在世系表中就出现增写内容的情况,行文欠规范;有些主编或编写人利用便利,把自己的事迹也一起编入世系表中,有的甚至写成传,自我歌功颂德;有些现任的村主要干部,利用职权关系,连篇累牍记载个人“善行”。更为普遍的穿插了大量的昭示个人和家庭的彩页,甚至是广告,商业味与功利性过重。
三是内容存在缺漏。家族修谱经费一般按照人头分摊,为了筹措经费的需要,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村有不交经费不予入谱的做法,人为的造成人口的缺漏。由于计划生育等原因,极少数户瞒报了人口。也有一些封建观念没有转变,女性不能入谱,导致遗漏。由于修谱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村史村志等存在“断代”现象等。
三、作用与意义
自古到今,修谱是一个地方一个族姓人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一个族姓人都可以从族谱中找到来龙去脉,可以知道本族的源流,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续谱以传统的宗谱为根据,通过收集、保管、利用本族旧宗谱,使传统民间典籍得到了保护传存,实乃是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善举,正如许多人所言“野史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通过修谱,使大家知道祖上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各自的排行辈份,相互间的关系会更为融洽,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可以激励后人,更加奋发有为,以光宗耀祖,不负先人。
新修宗谱,记录了最为直接客观的历史人文和民俗风情,可以作为方志史料的来源渠道。宗谱的“谱头”部分,即宗谱的序跋、人物传记、墓志铭、像赞、祭挽文、各类杂记等是珍贵的地方性文献资料。如今有些地方从家谱中挖掘文化底蕴,带动一个地方的产业也不乏先例。如江山市清漾村,从《清漾毛氏族谱》研究中发现,毛泽东的祖先系清漾毛氏的后人,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的祖先也是毛氏清漾人,有专家把毛泽东与毛福梅的行辈排起来,居然是相同辈份的,在江山流传“共产党毛泽东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是妻舅与姐夫之争”的说法。如今这个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带动了全市的旅游产业,不少国家领导人与台湾政界要员都到该村观光与拜祭。我市地方文史资料研究中,陈振鸽发现宗谱中祖先一家四人年龄,竟然与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变”主角建文帝一家四人相吻合:陈姓宗谱中的始祖陈龙彪和夫人胡氏同龄,建文帝和皇后也同龄。从史书中发现,明朝历代帝王的年号和名字,与陈氏宗谱上的祖宗取名规则颇为相似。宗谱中记载,陈氏始祖由南京西门外迁徙永康桥下朱,继则分派麻车头、柄坑、竹坑口、阔塘后等地,这证实始祖来自南京。在柄坑村有一座600年前的祖坟,疑似建文帝墓,等等。他撰写了《建文帝出亡永康考记》,在我市曾经轰动一时。另,利用家谱作为研究对象,弘扬了地方文化的论著也不少,如周天明的《永康周姓稽考》《罗山周姓考拾》等。
圆谱时举行的祭谱仪式,使民间古老的活动,以及民间曲艺、地方戏得到了恢复和传承。修谱时,倡议集资,修复宗祠,也加强了农村古建筑的保护。当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的发展战略,续修宗谱作为一种民间的普遍的文化现象,正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有效载体,这样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官方应该引起关注,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四、看法与参考
如何加强民间修谱的管理与指导,应该引起各方思考,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保障民间修谱活动的健康进行,在此谈点看法,供各方参考。
一是官方以积极支持的态度明确职责部门。对修谱现象,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明确履职部门和单位,如管理归口文化广大新闻出版部门,业务指导归口档案、方志部门,主动介入这一文化现象,促进我市民间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要建立这一体制,官方必须实现认识观念上的转变。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之前,族谱一度成为“破四旧”书籍,遭到查抄与禁忌,销毁了不少,匿藏者一经发现还是“政治问题”,重者游街示众。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方也曾经出现打压修谱现象,认为是“搞宗派”、“拉山头”的在民间抬头,担心形成非组织势力等,导致民间修谱活动、祭谱仪式等缩手缩脚,半“地下化”。直至目前,官方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支持也不反对,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管理存在缺失。
二、尽快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明确职责部门以后,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直至出台规范性文件,如修谱告知制度,或审批制度,修谱理事会管理制度等;业务上出台谱牒行文的规范,以利加强指导,成就一批经典之作。对不符合相关程序擅自组织修谱的,对当地行政村负责人和组织当事人应进行批评教育,对粗制滥造,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
三、组织续修宗谱行业协会。开展民间宗谱方面的调查研究,真正把这一善事做好,相关职能部门成立组织修谱行业协会,协助承担一部分职能工作。行业协会可以由宗族民间组织负责人,以及挑选一些有文化,热衷此行的同志,包括一些退休的老同志为骨干组成。协会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工作规范和业务知识;可以对民间已修谱和正在修谱的人员以交流会等形式,交流修谱的经验和体会,探讨存在的问题,对正在修编家谱把好审稿关和校对关;也可以以培训会的形式,提高编纂人员的素质,规范谱牒行文,届时还可以开展所修谱牒质量的评选活动,促进修谱活动的开展。
四、官方补助经费用于修谱。有条件的镇(街、区)、村,以及市财政,可以安排适当的经费,对民间修谱给予相应的财力支持,这是得民心、顺民意的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修谱不仅是一项打造地方文化的精品工程,也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的民心工程。
作者:永康市档案局 周跃忠
分享按钮>>河北故城代庄燕氏族谱家谱序
>>【鲍氏网新闻】鲍氏文苑发行部紧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