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氏家族发祥于西周时代的舒国

    中华舒氏网 2012年8月20日 万家姓


其故地在现今的安徽省庐江市、舒城县一带。经过屡次迁徙,至明代中叶本支宗派先祖最终定居子湖广省武昌府江夏县流芳岭水妙聚村,现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大舒村。这就是我们的祖籍所在地。 历史上,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大舒村的名称和行政区划迭经更改。现简述有关情况如下:一 湖北省 湖北在周代以前和周代前期属于荆楚地区。当时的荆楚地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大抵以现今的湖北为中心,北至河南南部,东到安徽,西达陕西南部,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邦国。至周成王时分封荆楚地区的熊绎氏建立了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陆续灭掉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并向中原地区扩张。 公元前223年,秦国灭了楚国,改楚地为郡县,湖北一带属南郡。 汉代属荆州。 唐代分属江南西道、淮南道、山南东道和黔中道。 宋代为荆湖北路、京西南路、淮南西路及夔州路。 元代为湖广行中书省鄂州路,后改名湖广行中书省武昌路。“行中书省”为元代的省级行政区划名,简称“行省”或“省”。因此,元代的湖广行中书省也可称为“湖广行省”或“湖广省”。“路”为元代的地级行政区划名,相当子明代明代为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代的省级行政区划名,简称“布政使司”,相当子元代的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人们习惯上仍称为“行省”,简称“省”。因此,明代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也可称为“湖广布政使司”,或“湖广行省”,或“湖广省”。不过,元代的湖广行中书省(湖广行省,湖广省)中的“湖”相当于今日的湖北省和湖南省,“广’’相当子今日的广东的一小部分和广西;明代的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湖广行省,湖广省)只包括今日的湖北省和湖南省,已不包括“广”了,但是“湖广’’之名仍相沿未改。二 武汉市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因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故称为“武汉”(取武昌之“武”字和汉口、汉阳之“汉字 “武汉”作为地名出现较早。南朝宋时以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为武昌郡治,当时江北有汉阳,故有“双城’’之称(元代诗人余阙诗l大约从宋代开始,今武汉市武昌区不再称为夏口。至明代,“武汉”一词在《重修晴川阁记》中即有出现。不过这里的“武汉”指的只是武昌和汉阳。明代以后,今汉口地区(江汉区、研口区) 发展成为夏口镇,仍属汉阳,故双城演变为三镇,因此有了“武阳夏(武昌、汉阳和夏口"的说法。清代曾国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也曾经常使用“武汉” 一词,这时还是指的武昌和汉阳。武汉三镇作为统一的行政区划是在1926年。 武汉地区周初属鄂国,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属南郡,汉代属荆州。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在今武昌区黄鹄山上建夏口城,属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鄂州市)。这是今武昌区建城之始,也是武汉三镇中最早建立的城镇。 唐代初年,始筑汉阳城(今武汉市汉阳区,与历史上的汉阳县相连,但不是一地,汉阳县今为武汉市蔡甸区L“阳”,意为水之北。汉阳城原来在汉水的北边,所以称为“汉阳”。后来汉水改道,汉阳城才位子汉水的南边。 五代时为汉阳军治所。元、明、清为汉阳府治所。 汉口古名汉皋,历史上与汉阳本为一地,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遂与汉阳分离,仍处子汉水之北。后因商业发达,有“楚中第一繁盛处”之称,子是发展成为夏口镇,列名全国四大名镇之首,仍属汉阳。 •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实行阳(汉阳)夏(夏口)分治,夏口镇从汉阳划出,成立夏口厅,武汉三镇正式确立。 民国时期,1912年1月,夏口厅改制为夏口县。然而市民因其地位子汉水汇入长江之口,所以习惯称夏口为汉口。以后“武汉”之名就顺理成章成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的统称。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 1926年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正式决定由广州迁都武汉。 1926年12月,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先设立于武昌总司令行营,后迁至汉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确立国都,以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大区域作为‘京兆区’,定名为,武汉”’。这是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第一次正式合并为武汉市。 1927年1月2日至3日,武昌、汉口、汉阳数十万民众狂欢庆祝国民政府定都武汉。 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宁(南京)汉(武汉)两个国民政府对立。9月,宁汉合流,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武汉不再作为国都。 1929年武汉市改称武汉特别市。不久,武昌、汉口、汉阳分治,另外组成武昌市政委员会和汉口特别市。但是“武汉”之名仍然为群众和社会所习用。 1931年,汉口特别市改称汉口市。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2月南京沦陷后,杭州团购,武汉曾一度成为全面抗战的指挥中心,国民政府在武汉周围组织了规模巨大的武汉保卫战。 1938年10月26日日军占领武昌、汉口,27日占领汉阳。•武汉沦陷。 1940年,日伪武汉特别市政府成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汉光复。 1945年9月,国民政府改日伪武汉特别市为汉口市 1945年11月,汉口市政府成立。 1946年10月,武昌市政府成立。 1949年5月16日,解放军进入武汉。 1949年5月22日,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武汉市发展为武昌、洪山、青山、江汉、研口、江岸、东西湖和汉阳等8个区。汉口作为行政区划名不复存在,但仍作为地名为群众所习用。1983年以后,扩展到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5区,共有十三个区。其中武昌、洪山、青山(以上为武昌片)、江汉、研口、江岸、东西湖(以上为汉口片)和汉阳(汉阳片)等八个区为老城区(其中武昌、江汉、研口、汉阳四区为中心城区),汉南、江夏、蔡甸、黄陂、新洲等五个区为新型城区。 1986年武汉市经国务院颁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九省总汇之通衢’’ 的武汉,历史上可谓群贤毕集、才俊荟萃。 现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豪迈步伐,武汉已经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工业重镇、商品贸易中心、交通枢钮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三江夏区与武昌区 在武汉市的五个新型城区(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中,惟有江夏区与中心城区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说来,历史上江夏区与中心城区中的武昌区曾经几分几合,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要了解江夏区就必须了解武昌区。 不过,有几点需要注意:①历史上曾经有两个“武昌”。最早的武昌是今日的湖北省鄂州市,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的名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中所说的“武昌”即指的是今日的鄂州市。后来的武昌才指的是今日的武昌区。②反之,今日的武昌区在历史上也曾称为“鄂州”,嘉善团购网。③“江夏”的辖地也时有变动。④“武昌”有时是郡名,有时是州名,有时是府名,有时是县名。“江夏”有时是郡名,有时是县名。⑤“夏口’’最早是地名,指夏水在公元1926年10月以前,今日的武汉市武昌区和江夏区大体上都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管辖,如汉代的江夏郡、沙羡县,三国时的武昌郡,隋代的江夏县、鄂州,唐代、宋代的鄂州,元代的鄂州、鄂州路、武昌路,明代、清代的武昌府江夏县,等等。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克武汉后,先后建立汉口市政委员会、武昌市政厅和汉阳市政委员会。现江夏区与武昌市分离,仍称武昌县,但是县政府机关还是设在武昌市内。这是历史上今武汉市武昌区和江夏区的第一次分离。 武昌县起初隶属江汉道,1930年后隶属湖北省第一专署。 祖籍探源二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5月22日,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24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6月10日,新的武昌县人民政府成立。武昌县初隶大冶专区,1952 年改隶孝感专区。1959年11月划归武汉市,1960年县治移子纸坊镇。1961年4 月,复隶孝感专区,1965年改隶咸宁专区。1975年11月又划归武汉市辖。1995 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属武汉市新型城区。 全区现辖13个乡镇场(2个乡、5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场),43个居民委员会,337个村民委员会,3431个村民小组。 江夏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南大门,武汉市三环线内,素有“楚天首县’’之誉。其地东接鄂州,南通咸宁,西临长江,北连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在崛起的“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就在江夏区境内。江夏区地域广阔,城乡兼备,具有得天独厚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居中的地缘优势。 江夏压自然和人文景观优美。 - 在这20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5万勤劳、善良、好客的人民,耕地、山林、水面各百万亩“三分天下”,真可谓人杰地灵,山青水秀。尤其是136个湖泊,97万亩水体面积,使武汉市获得了一个世界第一——特大城市所属淡水湖水体面积之最。 这里水质清新,没有污染,盛产鱼虾蟹鳖,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繁殖生长在区内的牛山湖。• 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这里物产丰富,是全国粮、油、果、瓜、茶和畜禽产品生产基地,优质“界豆”、“梁湖”牌绿茶和三白远销东南亚。 这里矿藏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16个品种,嘉兴团购,尤其是白云石、石英石、石膏、膨润土等矿体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 这里人文景观众多:有名扬四海的一代名舰“中山舰”,有誉为“中国江南紫禁城”的龙泉山风景区,有云集千古风流人物的赤壁古战场,有尽展英烈风采的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冰川期遗迹白云洞,有风景秀丽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展示民族风情的华泰山庄、民族文化村,有显示现代高科技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所有这些,构成了武汉市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 这里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汉有三国时期金口赤矶山古战争遗址。唐有纸坊八分山南麓白云洞。宋有湖泗浮山古窑群遗址。明有龙泉山楚昭王墓群和金口槐山留云亭与槐山矶石驳岸。民国时期有贺胜桥北伐将士纪念亭。现有龙泉风景区、青龙山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中山舰陈列馆、江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区境有文化遗址20余处,历代墓群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楚王墓、湖泗窑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槐山矶石驳岸、白云洞、樊哙墓、贺胜桥北伐阵亡将士陵园。四从油坊岭到流芳街 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道办事处是一个工农业发达、三产业全面发展的城郊型经济重镇,位子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带,是武汉•中国光谷的谷中之“珠”。流芳街原名“油坊岭”,是元代民间榨油作坊之地,所榨之油品质优、出油率高, 扬名四周,前往榨油者络绎不绝,故此习称“油坊岭”;民国时,武昌县县长鲁绳月建中学于油坊岭,在校前树牌坊题名“流芳百世”,人们由此将油坊岭演变成“流芳岭”,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不过,在民国丁丑年(1937年)《舒氏宗谱》的《续谱序》中,仍然使用的是“油坊岭”这一名称,可见油坊岭正式改名为流芳岭当在1937年之后。 历史上的流芳岭和今武汉市武昌区都属于同一个县。其中除西晋太康年间至隋开皇(581---600年)初年先后称为沙羡县和汝南县外,一直都称为江夏县。 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江夏县改名为武昌县。 1926年10月,现武汉市江夏区与武昌市分离,仍称武昌县。这是自西晋太康初复置沙羡县以来,今武汉市武昌区和江夏区的第一次分离o 1949年6月10日,新的武昌县人民政府成立。流芳岭隶属武昌县八区,下辖4 个乡o. 1953年流芳岭划归武汉市郊区,1962年由武汉市划回武昌县,设流芳区,下辖流芳、前锋、胜利、茅店4个公社。1971年撤区并社改流芳区为流芳公社,后改为流芳镇,属武昌县直辖。 1975年11月流芳镇随武昌县划归武汉市。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武昌县,设立武汉市江夏区。 1998年流芳镇改为流芳街道办事处,属江夏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01年7 月乡镇合并时,原龙泉乡格肖后并入流芳街。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底,流芳街“五村一委’’(关山、郑桥、茅店、周店、东山村和政法学院居委会)托管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开发区。2002年初,流芳街梁山头村和长咀村又托管于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工业园。 流芳街位子江夏区东北部,东与江夏区豹澥镇接壤,南与鄂州及江夏区五里界镇陆地相连,西靠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及藏龙岛科技工业园,北与武汉市洪山区交界。街道办事处驻地在流芳新街,离江夏区政府所在地纸坊街仅20公里,离武汉市城区仅7公里。全街共辖有33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84个自然村,总版图面积200平方公里。全街共有1万5千余户。 流芳街地处丘陵地带,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龙泉山玉屏峰,海拔 232。5米,最低点在前舒的湖嘴上,海拔1.5米,平均海拔在30.8米左右。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流芳街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域内交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有武汉南环铁路(公路)、沪蓉高速、武黄高速及江夏大道等省市主干道纵贯境内,街域内建有关凤路、长飞南路、火炬东路、滨湖大道并建有互通立交桥o、近几年来,加大了全街大道、法庭路、建设路、致富路、营盘路、南环线的建设,城镇骨架已拉开。境内有花园式的中、小学25所,还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化工学院、武汉邮电科学院、湖北省体育学院、武汉公交学院、湖北教育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武汉私立光华学校及私立武汉高龙学校等,在校师生近6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流芳街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几年来,流芳街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镇及市级文明街、省“六好”乡镇党委、省百强乡镇、省楚天明星镇、市先进文化镇、市双拥模范镇、市十强企业乡镇、市综合十强乡镇、市乡镇企业示范园区、市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市农村现代化先进单位,连续7年被区评为红旗单位。五 水妙聚和大舒村 水妙聚是我先祖舒伯智公始居之地,本支一世祖舒学蓥公发祥之地,后来称为舒家大湾,现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大舒村。 2006年大舒村由流芳街划归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 托管。 由于大舒村处于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带,因此这里的大片土地已经被有计划地征用,今日的大舒村已远远不是当年我们的先祖舒伯智公举家来此定居时的景象,也不是当年舒学蓥公在这里肩挑贩卖、白手起家时的情景。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显然,这些变化必然极大地改变着大舒村人的生活,给我们的宗亲们带来美好的前景。不过,未来这里很可能就只剩下“大舒村”这个地名了,我们的前辈当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鸡犬之声相闻、男耕女织的水妙聚、舒家大垮和大舒村很可能将无从寻觅了。眼下,有着舒学鐾公和众位亲属坟茔的祖坟山就要搬迁了;将来,在厂房林立的“大舒村”,还找得到大舒村这个“村”吗?看采,到那时我们的“根”大概已经不是一片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可以与之亲密接触的家园和一群与我们血缘相连的宗亲们,留给我们的可能只是一个符号了。六关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澎湃,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 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000年,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工业园区; 2001•年,被原国家计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武汉•中国光谷位子武汉市东南部的三湖六山之间。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类聚集,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和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 武汉•中国光谷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武汉•中国光谷已成为我国在光电子信息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志性品牌。七先祖坟茔 民国丁丑年湖北省武昌县京兆堂《舒氏宗谱》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先祖坟茔,是六世祖舒元舆家族的坟墓:元舆兄弟“皆居婺州,其祖墓尚在东阳门之外”。甘露之变后,元舆家族“父子兄弟恐祸及,相与泣别坟墓,遂匿越之谷’’(民国丁丑年湖北省武昌县京兆堂《舒氏宗谱•原序》L 以后各世先祖,多数葬地不详。迁居湖北江夏县长乐里石板头后,葬地有: 舒家苑,亦名舒家夹苑,座落长乐里石板头黄继夏村后王家塘上。葬有十八世祖舒津公等。 何家大苑,座落长乐里前徐熊二姓之间闸上徐村侧。葬有十九世祖舒子才公等。 定居水妙聚后,葬地有乌龟觜、瓦渣祟、庄屋岭(在左家大塘后)等处。 舒学蓥公之曾祖舒于镇公葬乌龟觜,祖父舒德溶公葬瓦渣祟,父亲舒经权公葬庄屋岭。 舒学蓥公葬地在今武汉市江夏区流芳街大邱村旁,为舒学蓥公所置。葬有舒学蓥公及妻陈氏,舒治仑(芙初)公及妻吴氏,舒治峨(梓初)公,舒治仑(芙初)公子舒邦先、舒邦记等。现在其地已列入规划用地范围,业经政府批准征用。目前在汉宗亲正在与大邱村村委会积极联系,筹划搬迁。搬迁去向大约在江夏区龙泉山庄。在汉及在外地的宗亲亦在认真筹备,在祖坟正式搬迁之后,约集舒学蓥公后裔共同上坟祭祖。看来,今后这里可能就是联系聚合我们的唯一根枝了。 (舒邦新整理)

 


分享按钮>>鹤庆商帮:舒氏家族的兴衰之路
>>舒氏家族最年轻最有前途的科学家舒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