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始末

    中华盛氏网 2012年9月7日 万家姓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较广泛的两次移民运动。

元朝末,公元1351年(元正十—年)爆发了反对封建统治的红巾起义。转瞬之间,以湖北地区为中心的江淮义军蜂起,如黄州(湖北黄岗)麻城铁工邹普胜,蕲州(湖北蕲藩)罗田布贩徐寿辉(红巾军首领之一)与袁州(江西宜春)僧人彭莹玉等率众揭竿而起。长时期战乱频繁,河湖原野尽为沙场。元末—大批江淮百姓,特别是在军队激烈厮杀地区的农民为了“避乱”、“避兵”而自发入蜀。后来徐寿辉部将明玉珍率军入蜀,于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占领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当时四川处于地阔人稀情况,为了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明玉珍实行招诱湖北百姓继续迁移入蜀。这样移民便带有官方组织特点,明玉珍原籍是隋州(湖北隋县)人,入蜀后把整个湖北乃至湖广当作故乡,饱经战乱渴望庇护的湖广百姓乐于迁蜀,因而形成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明朝建立后(公元1368年)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继续组织江淮移民入川,奖励垦荒,移民留驻四川盆地西南,从事戍守和屯垦。从移民地域看,湖广移民居多,有少数移民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故惯称移民运动为“湖广填四川”。此次移民人数不下50万,通过辛勤屯垦。当时四川耕地开发总数约为24万顷,比元代增加约4万顷,对开发四川农业起过积极作用。

第二次移民运动发生在明末清初,比第一次移民运动规模更为广阔,几乎涉及淮河以南的各省。明朝末年,全国范围内又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间张献忠率义军转战湖北、安徽一带,后率大军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当时属湖广省管辖的湖北麻城等地百姓更多随义军入川,人数空前增多,仍以湖广省麻城和湖南一带最多,其次为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百姓。从明末崇祯到清朝康熙年间,四川屡遭兵燹和灾荒,造成“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地阔人稀,经济衰退,到处是灌莽废墟。向称富庶的成都平原,生产也完全瘫痪。清朝建立之初,四川已出现“官虽设而无民可治,有地无赋可征”的局面,封建政府不得不因势利导,采取继续从湖广一带向四川移民的政策,专设“湖广四川总督府”,任命祖泽远为总督,办理“广招开垦”。为鼓励湖广人去四川,实行“插地为界”和“更名田”的土地政策,并奖开荒,缓行土地清查丈量,减勉赋税和牛租。在部分地区也实行强制迁移的情况,使移民垦殖形成高潮,连避难流民也出山应垦。这次移民运动持续数十年,从康熙初年到嘉庆年间迁入四川人口不下百余万。移民同四川原有居民一道,通过长期辛勤开垦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至清朝嘉庆年间,四川人口增到2000余万,耕地面88万余顷,对四川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分享按钮>>炎黄缘由
>>湖广填四川 涪陵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