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移民入川(渝)的部分夏姓探源
- 中华夏氏网 2010年5月20日 四川省夏明显
明清时期移民入川(渝)的部分夏姓探源(第一部分)
四川达县 夏明显
随着姓氏“族谱热”和“寻根热”的不断兴起,笔者作为姓氏文化的热心人也被卷入其中,尤其怀着对自己所姓的夏姓追根求源的强烈渴望,欲罢不能。退休后去东南西北十多个省市拜访族人、泡书店、坐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
从笔者搜集到的族谱资料看,宋朝以前的迁徙始末在族谱中记载粗略,甚至很少。宋代以后的各地族谱将其系传派衍、迁徙始末,字派辈分等相关情况略有记载。
四川是一个移民大省。明末清初数十年的战乱,加之瘟疫、天灾使四川十室九空,刚建立的清王朝为安邦定国计,不得不采取“移民垦荒”之举措。从十余个省移民入川,又以湖南、湖北移民最多,民间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当代夏姓排在全国姓氏第55位。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浙江、江西次之,四川重庆的夏姓,几乎全部是明末清初的移民,居住较为分散。这里将川渝部分县市的部分夏姓迁徙始末、字派辈分等情况作一简介。仅供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和姓氏文化的热心者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指教,但愿能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四川达县亭子镇洞子潭夏姓一支:
先祖夏侯显仕唐为掌书记,会昌四年(844年)因憨谏而得罪唐武宗,退隐浔阳(今江西九江)改复姓夏侯为单姓夏。其七世孙夏竦居江西德安仕宋官参知政事(副宰相)、检校太师郑国公,以使相出知河南,死后赐葬河南许州阳翟县.竦孙夏伯孙,国子监博士、大中大夫,居许州,十多个儿子中的前五个同弟伯卿父子随宋高宗南渡居绍兴。伯孙子孙迁江西泰和之高塘,传十世至夏长庆,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迁居湖南永州府东安芦洪市镇五家桥之火麻山。传11世至夏日昭,清康熙三九年(1700年),扶孕妻陈氏,携两子又途中船生一子,入川落业于达县亭子洞子潭(今亭子天安村一组)。三弟兄各生五子,十五房分家散居县内的亭子、景市、麻柳、福善、平滩、百节和大竹县的安吉、宣汉县的柏树、七里等乡镇,已繁衍十四代8000多人,现健在4000多人。排行字辈55字:长富癸甲思、广友显尚忠、时日景德月、大禹绍文明、礼义先正国、贤才佐朝栋、方泰协民辑、传子崇治道、建都奠安邑、来裔克神祖、兆载庆咸集。
经过300余年的艰苦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家门,走出山区,努力拼搏。夏姓人也和其他姓的人一样,思想解放了,精神面貌改变了,衣食住行也大为改观。例如达县景市镇寨子村一组柏树塘,是高山区,全组47户208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姓夏。至今年春节,这个居民组有农民工人42人,有8人当了老板,另有1人资产达二千多万元。全组有三户不愿修房,其他44户全是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的瓷砖贴上顶的小洋楼;有电视47台,其中彩电15台;有手机45部,座机电话6部;有电冰箱三台;有深打、石砌、封顶的自来水井47口;全组树成林,果成园;十年前就修好了村公路。呈现出一派现代化景象。
四川达县安仁乡夏家庙夏姓一支:
先祖夏伯卿居许州,进士出身,官太常寺少卿、中宪大夫、文华阁侍制。宋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宋高宗南逃居浙江杭州、绍兴。时年83岁的夏伯卿泣别年逾九旬的兄长伯孙,携子侄随高宗南渡居绍兴。其孙夏受中以防御节度使致仕,居江西永丰,复迁绍兴。受中孙夏从化官宋翰林院日讲官,起居住侍读学士致仕,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大丘圳上。从化四世孙夏同轨徙居南昌府新建县卤田,后迁丰城县六十三都正信乡嵬湖里新安保。同轨子子高于元至顺间迁长沙宝庆府邵阳县隆回四都窎(diao)树下居住十二代。十三世夏良灏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徙居四川东道直隶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二甲(今达县安仁乡三村一组)大落漕曹家山建家创业。迄今三百年,繁衍生息十四代,现有人口2000多人。主要分布在达县的安仁、新胜、葫芦、大滩、麻柳等乡镇。其排行字辈40字:才远思维景、时兴廷再良、永成千万世、朝代守荣华、秉忠存厚道、章礼悦书馨、明德开基后、庆衍裔嗣光。40字辈中的前九代居湖南邵阳。
四川邻水夏氏一支:
先祖夏禹绩,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温庐乡御招潮南村,元末,入楚避乱。其四子夏显一官湖北黄州府尹,因战乱辞官徙居麻城孝咸乡,后奉母石恭人徙蜀居巴县,明成化十年(1474年)移居壁山县来风驿,卒,葬来凤驿巴盏溪,为入川一世祖。有七个儿子:福一、福二官于贵州,福三住江津,福四住大足,福五住合川、大足,福六讳普隆居鹤游坪界枫乡大屋坝,卒葬古佛堂坎下;福七讳普忠居沈家镇破堰湾,卒葬楼房沟。至今已传二十二代,其子孙遍布邻水的王家、丰禾、八耳、九龙等十余个乡镇。原先的排行字辈25字:普文觉子仲、丹大月一明、可学良启世、才能显宗邦、远继崇先训。2000年续修族谱时又新议60字:会稽兆勋勉、进川拓业坚、祖恩申廷耿、仁信福寿全、富强社稷稳、紫微保族安、麒雕鲲鹏利、拼搏创新篇、群雄定乾坤、骅晖饮凯谦、丁旺勇跻(ji)殿、勤廉圣宇览。
四川射洪县太平乡安家沟夏姓一支:
先祖夏希赳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殁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终年83岁,葬遂宁老池乡古井沟冉家坪。他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湖南安化县十五都探溪带长子崇铨、三子崇镒入川。三子居南充县樊材沟。长子随父居遂宁古井沟,其子本灏自遂宁迁居射洪县太平乡(今瞿河乡)安家沟。1782年本灏五子、时年39岁的夏重信买下了太和镇城南六公里处的小荒丘,带领全家十多人在此安营扎寨,披荆斩棘,开山打石,削山填洼,垦荒造田,经过二十多年披星戴月的辛劳,用血汗筑成了面积120多亩,年产稻谷50000多斤的“夏家大田”。硕果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夏氏子孙。1939年的射(洪)遂(宁)公路将此田一分为二,稍后的射(洪)太(乙)公路再将此田二分为三。今日的“夏家大田”已成为南来北往,东去西还的交通要道,小院密布,商铺林立,不是集镇胜似闹市。可耕面积仅成30多亩,200多年过去了,苍海桑田,人是物非,但“夏家大田”的称谓没有变,居住于此的夏氏子孙们吃苦耐劳,克勤克俭的传统依旧。至今已传十多代。其班派字辈60字:子才魁应必、用思源宗廷、大万时希崇、本重良伦纪。奕代宏先绪、修明肃典常、尊亲昭令范、绳继绍嘉详、材美珍楠杞、名儒贵瓒璋、幸逢隆孝治、敦饬(chi)沐恩光60字派中的前13代居湖南未入川。(此支夏姓与潼南大佛乡夏姓字派基本一样,应为亲房。)
四川射洪县万林乡云凌村夏家湾夏姓一支:
入川始祖夏嘉亨,清道光年间由湖北麻成县孝感乡经陕西、甘肃到四川都江堰,至成都狗头巷居住,后因避战乱,从成都经四川北道,先后择居于射洪县金华镇杨家坎和太和镇,后定居于射洪县丰乐乡二甲(今万林乡云凌村五组)夏家湾。夏嘉亨在道光年间升任翰林院大学士,其先与江南四大才子有交往,唐伯虎曾作画相赠。至今已传六代。班派字辈40字:庭公恢令绪、嘉明永昌清、敬祖成先德、英宗祭祀荣、祥开华国彦、佑启大家馨、资派联修定、人文庆利亨。40字辈中前五代未入川。
分享按钮>>[转]广西容县重修宗祠的倡议书
>>从夏姓发展透析文化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