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网新闻】邓姓迁徙史
- 中华邓氏网 2013年4月26日 管理员
本网认为,本文资料存在明显的出入,因此此资料有待考证!
邓姓族人自得姓以来(本网点评,邓氏得姓是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将邓国灭亡,邓国子孙以国为姓,因此公元前678年邓氏真正得姓之始,在这一年之前的邓氏先祖姓曼不姓邓),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现今已繁衍到了全国各地,人口众多。邓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很广,主要集中于四川、广东、湖南3省,大约占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西、云南、广西,这4省又集中了24%。四川为当代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邓姓总人口的29%,人口有200多万。
邓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因此郡望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本网点评:本网特别将这里的字体以红色标注出来,为是的向大家说明这里说的是指南阳郡邓氏发源于南阳郡,但不只是现在河南的南阳市境内,但是现在的河南省境确实包括在当年的发源地之内) 。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以前,邓姓后裔的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公元前545——公元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以教人学诉讼著称。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公元前578年)时,邓氏第二十六世祖邓侃复出为徐州刺史(本网点评:这是明显的杜撰,因这个时期徐州并不叫徐州,而是叫彭城或是彭州)。春秋战国开始,因为战乱和入仕等原因,邓氏后裔逐渐扩展至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邓吾离之子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西汉时期,邓氏第四十二世祖邓通因佐汉有功,汉文帝赐他铜山。至东汉初,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因辅佐汉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被封为太傅,谥元侯,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因此,邓禹的13个儿子大都被封为高官,其中震、袭、珍皆封侯。
西晋末年,邓氏开始向甘肃和江南发展,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长沙、陈郡、安化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地望分布
1、 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2、 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3、 甘肃省平凉地区及宁夏西部
4、 山西省襄汾县
5、 湖南省部分地区
6、 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一带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邓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地区回迁南阳新野(邓况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
邓姓在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新野邓氏的始祖。
邓姓家族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14人,任列校的2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邓姓在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邓训、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
西晋末年“永嘉南迁”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到泉州等地。到东晋时,中原邓氏南迁队伍更加庞大,已经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其中以江西、江苏居多。
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讷,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à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隐居麻姑山,后受玄宗征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郁,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隐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已经很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其中以高密(今山东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今宁夏固原)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今山西临汾)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长沙(今湖南长沙)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陈郡(今河南淮阳)邓姓(晋广州刺史邓岳之族所在)、洛阳(今河南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最为著名。后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唐乾符初年(874年),邓光布入闽镇守沙县后,其次子邓顼以承袭舅舅罗石之职,任建州(今福建建欧)将军,迁居建州。
邓姓在宋元明清时期的迁徙情况
发源于河南的邓姓,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时期,邓姓家族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广东、江苏等地。
宋代,永安贡川邓肃的大部分后裔落籍河南开封。
(本网点评:目前邓大猷的世系还无法考证,因此本网认为这不可以这样下结论)
南宋时,邓大猷长子邓简率次子邓佐居宁化石壁禾口村外,其长子邓俊的次子移居汀州上杭。第三子的邓俦,传子邓相,邓相再传邓显。邓显3子中老大邓志坚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老二邓志贤移居云南省;老三邓志斋,于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从宁化石壁经长汀、上杭而移居广东省嘉应州梅县松口乡,是“高密”邓姓的广东开基之祖,为入粤之始祖。
元朝,其六世孙邓均迁兴宁开基,分迁梅州等地。
明代始,建宁邓氏后裔播迁江西石城、宁都等地。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而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宁化邓氏后裔迁居江西宁都。据《龙岗邓氏七修族谱》载:宁都上三乡邓氏是南宋——明代从乐安严塘徙入(大部分属新邓,即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邓王之后);下三乡邓氏除毕家塘之外,大多是明代从石城、瑞金、宁化等县徙居的(老邓,即邓禹后裔)。 明末,福建人邓显祖首先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不仅继续向台湾迁徙,还远播海外。
从明代始,三元邓氏陆续有后裔外迁。据《三元邓氏(匏房)家谱》载,迁居台湾的有入闽邓氏第四十三世孙垂进、入闽邓氏第四十六世孙景易等。《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其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台等地。其中,迁居台湾的有入闽邓氏第四十六世孙子宁、允垲、允燮,入闽邓氏第四十七世孙新园、新连、新木、繁福等;迁居法国的有入闽第四十六世孙邓允泮等。
经过3200多年的迁徙繁衍发展,邓姓人如今已遍布全国各个地区,且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20多个国家都有分布。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华邓氏族谱网
分享按钮>>【邓氏网新闻】关于春秋时邓国都城及汉晋宋齐邓县地望的考订
>>【邓氏网新闻】邓氏家族各地支派迁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