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武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器休武姓来源初探(二) 已阅:2736 / 回复:10(楼主)

据武孝弟老人回忆。他年轻时,曾在武家陵地里的碑楼里僻雨,碑文上写有临潼武吉屯、山阳武家源、三原武家桥、宜君武家沟都是我村的分支。可惜武家陵石碑,失踪于“文革”,现已不知在何处。
器休武姓,有老影有家谱。家谱过去一直在武金升老人家保存。据老人回忆:家谱有成尺厚,纸色发黄,都是烧纸续写,前后少有破损。“文革”前夕,由于家谱多年未再续写,他就买了纸,把家谱与纸交于武权贵,希望他能续写。因为当时村中最有文化的人就是他。但他因工作繁忙,后因“文革”的开始,他又是当时的“走资派”,因怕受冲击,家谱保不住,就把家谱交给了长才爷保存。后加“十年动乱”,改革开放,自己工作繁忙,就把续写家谱的事情放了下来。后来在九十年代想起整理家谱时,长才爷已逝世多年。问家中其余人,均不知家谱失落何处。武权贵老人是我氏族最后一位见过家谱的人。但家谱中的只字片语,他也没有印象,这也是我族家谱的最后线索。
据考证:明末清初,白水全县人口共一万余口,我村人口估计也就三五十余口。还有王、党其余各姓。我武姓人口最多十几户。在武权贵老人整理的他家家谱中看到,他家的第一位老先人为武宗旺。武勤孝、武寅生的老先人中就有武宗范、武宗铭、其中还有武宗畴、武宗林、武宗考等无法考证。由此分析,我武姓四支,分支并不遥远,可能在清朝中后期才逐步分开。
我武姓在明中至清朝前、中期,曾是一个繁荣、兴旺的家族。明天顺年间的武定,在天顺六年考上乡进士,曾在山西太原、和顺任两任县令。并以“清正廉洁、弛声两邑”写入县志。清朝康熙年间的武廷貔曾任南郑县督学。乾隆年间的武来祜、武宗范都以“举人”写入县志(村人传说的父子举)。武宗范曾任临潼县教喻。还有明朝的武整县志也有记载。武定的三妻景氏、武尚智、武勋、武韬、武汝戈。清朝的武敬、武来祜、武来祎等县志都有名。但到清朝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原因,加上一些不明因素。家族逐渐衰落。最迟的碑文为道光三十年(1850)武和贵、武捷贵(武宗范之孙)为其父武枢奎的墓志铭为有史记载。从乾隆五十九年至解放初,我族在史书上再也没有记载,一直到民国结束,解放前后才稍有好转。
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料来源的匮乏,加之本人水平实在有限。印证及推测难免有不少错误。但希本文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有望本族有关人士及对此有研究的爱好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使我村武姓来源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结论。
                           武高文(初稿)
                                       2008年元月   联系电话:0913-6488695             手机:13279623609


作者:124.115.50.* (2009/7/15 7:50:5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5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5)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武氏论坛  执行时间:125.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