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郦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郦氏论坛 >> 青史留名 >> 浏览主题 版主
 
 世系字第   新闻热点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民情风俗   青史留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五世俊杰,杏园春秋 已阅:4263 / 回复:9(楼主)

清代中期儒商楷模郦品璋传

清穆宗同治年间,江南各地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空前浩劫之后,正从战争的废墟上艰难复苏。惨遭劫难的浣江郦氏宗祠永思堂,经过三年的辛勤施工,得以重新修复,耗银八千余两。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修复一新的永思堂内面,全县的郦氏房长在郦献琮带领下,正在进行《浣江郦氏宗谱》第十六次的续编。大家决定采用晚唐诗人司空图留下的《二十四诗品》里面的《典雅》,作为颁发这套宗谱的字号,连标题在内,每个字代表一个村子,按照顺序颁发宗谱。

我们发现,在这五十个字号里面,除了四十七个村子以及永思堂之外,还有两个字号是以个人名义领取的:杏园如圭,曰字号;琅珰山兆桐,可字号。说起如圭这位前辈的人生历程,足以让儒商这个称号在浣江大地上留下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线!

观一千五百二十七公,讳如圭,品璋,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十二月十九日戌时(1770年1月15日夜晚),祖上世居诸暨县城的上江东杏园,属于景八派元四房这一支。其父临一千二百四十二公,讳大久,字征远;母亲章氏,石壁山下人;兄长如璧,字礼英;妹妹郭郦氏,嫁于江东。

如圭自幼聪颖异常,七岁时,父亲征远公令他进入私塾就学。私塾的老师写出的字多有讹误,征远公知道如圭不肯入学,对他进行训斥。他回答说:“入学是为了寻求真正的学问,如今这位老师写字总是出现讹误,我宁可自己学习!”征远公感到很惊奇,于是换了别的老师来教他。

五载光阴很快过去,十二岁的如圭已经学完了《四书》以及《诗经》。人们期望他能够功成名就,然而家中势力单弱,征远公对此感到担忧,令他与兄长如璧分家,各立门户。薄田所产的一点粮食,就连稀粥都无法供应,于是转而经商。为了节省开支,每个昼夜合并起来只吃一餐,休息时也和佣保雇工杂处在一起。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母亲章氏去世,终年五十四岁。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父亲征远公去世,终年六十五岁。此后,如圭同哥哥如璧努力撑持门户。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哥哥如璧又不幸去世,时年四十一岁,遗下二子二女。如圭严格督促两个侄儿志贤、志才,要他俩勤奋学习,两个侄儿的学业因此有了成就。

品璋公在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之后,在生活中越加勤恳谨慎,在经商时也必然以诚实信义对待顾客。加上他又能善于观察各种货物的贵贱赢亏的特征,往来东西闯荡南北数千里,苦心经营生意。

有一次,品璋公路过杭州时,曾经住宿在一户朱姓人家废弃的旧楼。在此之前,住宿在那座楼房的客人经常被怪异惊扰,不敢再来住宿,因此门户锁闭很久了。品璋公进来后,安居整整一个月,那怪异竟然绝迹,朱姓人家感到很神奇。

又有一次,品璋公在山阴县钱清镇夜渡浙东运河,到达运河中流时,正值暴风雨大作,船也快倾覆了,同船的人都惊恐慌张,只有品璋公躺在床舱里,坚决不起身。不久,风雨稍定,大家得以到达彼岸。人们都佩服他胆勇绝人。

不满十年时间,品璋公已经积累资金数万两。于是,他从上江东的杏园迁居下江东宝善堂,并按照惯例进入国学深造。


作者:郦林春 (2011/1/6 21:34:57)   回复此贴
  回复:五世俊杰,杏园春秋 第 1 楼

品璋公的状貌生得英武挺拔,腰身壮大,声音洪亮。平时,举止端重,少言寡语,在亲友交际中始终以礼待人,不屑于那种扭捏吞吐的小仁小惠。如果遇到县内出现的义举,总是振臂响应,慷慨捐资。平时焚烧债券,施行恩惠,各种德行不胜枚举。

品璋公秉性喜好施予,族内兄弟以及姻亲故旧,如果向他借钱,他都会根据需要的数量借给对方。他看到族内无依无靠的单身青年,也会赠送数十两金银,让他娶亲;后来得知对方的金银耗尽,而婚姻没有成就,又赠送对方金银;再三赠送仍无效果,才罢休。

有时候,遇到忘恩负义、反咬一口者,品璋公就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进行冷处理,或者付之一笑而已。有一个书生,曾经领受过品璋公的恩惠,反而对他恩将仇报。品璋公知道此事后,心中没有什么偏见。那书生依仗着他的狡辩口才,喋喋不休说了很久。品璋公始终不予开口答复,只是吟诵唐代诗人储光羲(707—763,曾任太祝之职,官至监察御史)的诗句:“见人乃恭敬,曾不问贤愚。虽若不能言,中心亦难诬。”那人听了,怒气消失,恢复常态,起身返回。

诸暨的浣江郦氏,宗族庞大,人丁繁盛。永思堂没有固定的修谱资金,每次遇到修葺宗谱,都会因为人员费用无法支撑,整年下来还是难以完成修谱的任务。品璋公首先捐献膏腴良田二十亩,从中产出的利润作为历次修葺宗谱的资金,全县的郦氏宗族都能够依靠这笔资本,将修谱任务持续下去。同时,在维修永思堂牌位阁的时候,他也出资大半,成为主要的董事。

当年,品璋公在三十多岁时,就进入山中为父亲征远公预先寻觅墓址,最后在三十三都钱大王山(今属街亭镇花厅片钱家坞)买下了孙姓人家的一块风水宝地,并在左侧营建了兄长的墓址,在右侧预留了自己的墓地。他说:“让我兄弟夫妇能够在地下永久侍奉父母,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他那高尚纯洁、值得后人效仿的情操,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到了晚年,品璋公闲居在宝善堂,衣袖里夹着古书,又在身边放着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几家文集,很乐意为人们论说古今往事。当他说起那些忠孝节烈、行侠仗义的人和事,就会动情地流下泪水。

到了卧病在床的时候,品璋公不肯服药。儿子们对他委婉地劝谏,他说:“世上没有当年秦国的和、缓那样起死回生的良医,你们再三劝我服药,只会扰乱人的心情,起不到别的作用。况且我已年逾古稀,还想追求什么呢?”

病情危急时,他回头对儿子们说:“我一生信奉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训诫,因此很喜爱施财积德。从前,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在苏州一带用自己的俸禄购置义田,周济贫困。我曾经在睡梦里都敬仰他的事迹。如今,我立下的扶贫济困的心愿未能实现,又把一生积累的赢余遗留给子孙,以至于愧对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训诫,这是我心中的遗憾啊。”啊,品璋公真是人中豪杰啊!

道光十九年己亥五月二十日丑时(1839年6月30日凌晨),品璋公去世,享年七十岁,葬于三十三都钱大王山之原,即征远公夫妇墓址右侧,这是品璋公生前的意愿。

品璋公当初在年少时期备受艰难,事业成就后,一共娶亲三次:配袁氏,下江东人,未育。继孙氏,生一女:赵郦氏。续李氏,生六子一女:志道、滋德、志洪、致尧、斯郦氏、志翰、志棠。

由于品璋公生前捐赠谱产,其后世在同治十二年癸酉得到永思堂颁发的《浣江郦氏宗谱》“曰”字号一套。品璋公本人在永思堂也能够从祀东厅,受到后人的永久纪念。

郭鳯沼论曰:鳯沼有幸以远亲的身份了解品璋公的事迹,并且痛惜志道、志洪相继夭殂,他们的文采风貌都不能看见。如今和滋德互相切磋诗文,接受滋德的邀请,为品璋公写下这篇传记。


作者:郦林春 (2011/1/6 21:36:02)   回复此贴
  回复:五世俊杰,杏园春秋 第 2 楼

清代后期诸暨诗存主编郦滋德传

峰峦起伏的会稽山脉,层峦叠嶂的龙门山脉,如同两位巨神,环抱着碧波涟漪的浣纱江。在这雄奇壮丽的古越大地上,一个个世纪下来,孕育了一代代不凡的人才,其中包括每个时代的诗人,他们用各自的生活经历和聪明才智,为诸暨的乡土文学增添了绚丽多姿的光华。

然而,随着岁月长河的不断流逝,数不胜数的民间诗篇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直到清代后期,在浣江岸边,一位酷爱文学艺术的学者,立志搜集诸暨历代的诗篇,将其整理成集,命名为《诸暨诗存》。浩瀚的十六卷,见证了他毕生的心血,成为我们家乡光彩夺目的文学瑰宝。

随二千三百三十八公,讳滋德,黄芝,昌言,生于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十二月廿九日未时(1817年2月14日午后),景八派元四房杏园人,仕丰(景八公)之十五世孙。父亲观一千五百二十七公,讳如圭,字品璋,凭着经商开创家业,太学生;初娶袁氏、孙氏,皆无子;后娶李氏,连生六子一女,滋德为次子。

滋德自幼聪颖异常,十二岁就学完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周易》、《尚书》、《诗经》。品璋公因为家底殷实,希望儿子能够管理经济,于是命滋德学习财会计算。滋德身处商行,但是一天也不曾放下书卷。

经历三年时间之后,滋德放弃了经商,同几个弟弟在学业上更加刻苦磨练,尤其爱好作诗。早年做过国学生。道光十九年己亥五月(1839年6月),品璋公去世。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六月(1841年8月),长兄志道又去世了。几个弟弟大多稚嫩幼弱,只能依靠滋德支撑门户。于是,滋德放弃了应付科举考试的四书五经,一心一意经营商务。然而,每当空闲时间,他就喜欢吟诵诗文,尽力效仿探究其中的精髓。如此喜爱诗文,大约是他的天性吧。

滋德公创作诗篇,并不因袭前人的声调,常说:“诗歌来源于思想情感,有了思想情感然后才有格律,有了格律然后才有声调。赵秋谷(1662—1744,名执信,字伸符,号秋谷,青州益都人,清代著名诗论家)编纂的《声调谱》,拘限于平仄,以此来传授给学者,这是欺人之语。”又说:“两汉曹魏时期的作品,是诗歌发展的奠定根基阶段;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是诗歌发展的萌芽抽枝阶段;隋唐两宋以下的作品,则是诗歌发展的开花结果阶段了。学者想要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果不多读两汉曹魏诗人创作的诗篇,这就等于没有根基了。因此,真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情感闪耀在诗篇里面,如同清澈的深潭,碧绿一片,不染一丝尘埃;又如高耸的悬崖、深邃的峡谷,遥远无边,不时有仙灵出没;又如古时候的衣冠礼服、古时候的尊彝礼器,无论色泽还是款式,远远不是平凡的工艺所能做到的。”实际上,滋德公是在表达他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思想观点而已。


作者:郦林春 (2011/1/6 21:39:15)   回复此贴
  回复:五世俊杰,杏园春秋 第 3 楼

在诸暨境内,自从元代著名诗人及书法家杨铁崖(1296—1370,名维桢,字廉夫,号铁崖,诸暨枫桥全堂人)之后,历代都有诗人不断涌现。在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之后,很多诗歌作品都逐渐散佚了。当时,诸暨境内还没有一部诗歌总集,唯独滋德公慷慨地站出来,汇聚编辑这些诗篇。上起书香门第珍藏的罕见作品,下至荒村古刹存放的尺寸诗稿,几乎都搜求了。

滋德公效仿金代诗人元遗山(1190—1257,名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山西忻州人)汇编《中州集》的体例,每个诗人都附加一篇小传。编者走遍诸暨的城镇乡村,通过数十年的搜集整理,耗尽毕生心血,为后人保存了诸暨从宋代至清代咸丰末年的大量诗稿,总计十六卷,使这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学作品不至湮没于历史长河中。他将这部诗集题名为《诸暨诗存》,并作了自我叙述:“我编辑这部诗集,是为了保存诸暨仅存的珍贵诗篇,是为了保存家乡值得保存的诗歌作品。”

滋德公的容貌长得恭谨温顺,而且自我克制的能力很强。他在日常生活中绝不滥交朋友,如果交友必然能够持久。他不喜好别人的赞誉,也不轻易赞誉别人。事奉双亲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友爱兄弟能做到终身没有隔阂。几个弟弟如果荒废学业,他必然会流着泪水训诫弟弟,因此,他的几个弟弟最终都有成就。他的弟弟优廪生志翰(字青照,号藜生),具有作诗的名气,与他不相上下,彼此都很开心。他俩各自开设一间房屋,分别有了讲述文学艺术的场所。

滋德公又擅长于鉴赏艺术品,家里陈设的都是古人珍贵的作品,厅堂中安放着一张长桌,摆着各种锦石盆花,与图书典籍并列。好友之间仿效东晋名士流觞曲水之举,酒杯流至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即兴作诗。其中,滋德公兄弟几人多次主办此类活动,当时的风雅之士都喜欢汇聚到郦氏府邸共同参与。

咸丰十一年辛酉九月廿六日(1861年10月29日),长毛从浦江攻入诸暨,给当地经济文化造成空前浩劫,滋德公与长子献珈都被贼寇俘获;其数十年精心收藏的文化艺术精品尽数被毁,荡然无存,就连旁人都感到无比痛惜。父子二人被关押三个月之后,逃回家中,人们都说这是善德之人应有之报。同治元年壬戌六月廿七日未时(1862年7月25日下午),浣江文学巨匠滋德公在长毛战乱中含恨而终,时年四十六岁。他所著录的《三国志评注》毁于兵火;遗存下来的作品有:《半情居》诗稿十卷、《越中青梅祠》一卷、《诸暨诗存》十六卷,尚未付印。

配袁氏,夫妇合葬三十三都钱家坞(今属街亭镇花厅片)。生三子:献珈、献琮、献璥,都能继承他的家业;一女:适碑亭埂下国学生徐尚骠。

郭本恭论曰:诸暨为越王允常故都,苎萝五泄吞云吐雾,景色雄奇秀丽,历代杰出人才辈出。然而民俗崇尚淳朴,在学问上不炫耀声名,直至老死,其学问与身躯一同消失者,比比皆是。我年少无知,不自量力,私下搜集家乡先辈之遗文,喜爱之极,梦寐以求,看到了滋德公所留下的作品,一同保存起来了。

呜呼!贤士生不逢时,不幸而穷困到老,默默无闻而死去;幸亏有一卷一文得以流传于世,却又在战争血泪中毁于兵火劫难;那点仅存的译稿则又辗转流失到谁人之手,很难找到下落。如果死者有知,他们能不遗恨于九泉之下吗?呜呼!谨以此文表明滋德公一生追求文学的初衷吧。


作者:郦林春 (2011/1/6 21:40:49)   回复此贴
  回复:五世俊杰,杏园春秋 第 4 楼

清代晚期语音学大师郦献珈传

复二千一百四十六公,讳献珈,学名珩,伯行,六庵,生于道光二十年庚子十月廿七日寅时(1840年11月20日黎明)。景八派元四房杏园人,随二千三百三十八公滋德长子,生母袁氏,继母周氏。

献珈初上学,即知爱惜其书;十二岁学习《诗经》。咸丰辛酉秋(1861年10月),长毛进犯诸暨,与父亲滋德公猝不及避,被长毛所俘;同治壬戌元宵(1862年2月)在嵊县脱险。六月,祖母、父亲相继去世。癸亥正月(1863年3月),长毛退出诸暨;六月,母亲去世。

数年间,家境急剧衰落,献珈公因此努力进取,研究语音学,与诸暨、杭州、宁波、会稽等地学者共同切磋。后来成为国学生。所著《切音捷诀》已梓行,《摭古堂正音》八十卷尚未刊行。卒于光绪十二年丙戌正月十六日巳时(1886年2月19日晌午),终年四十七岁,葬于詹家山冷水湾。

配徐氏,未生育。继戴氏,生二子:振方、振焕;四女:钟郦氏、余郦氏、孙郦氏、傅郦氏。


作者:郦林春 (2011/1/6 21:42:38)   回复此贴
  回复:五世俊杰,杏园春秋 第 5 楼

清代末年永思堂掌门人郦献琮传

当我们翻开《浣江郦氏宗谱》第一卷,会从《司事名目》部分看到:这套纪录了郦姓家族上下数千历史、涵盖了浣江两岸一百余村落的巨著,自从南宋宁宗庆历六年庚申(1200年)至今,前后进行了二十一次修编(我们目前进行的是第二十二次修编)。仔细看下来,我们惊异地发现,有一位主编,在其一生当中,曾经三次担任主编,这在《浣江郦氏宗谱》的历史上,乃是绝无仅有的。这位杰出的主编,就是本县著名的学者郦献琮。

人们知道郦献琮为他父亲郦滋德刊印了《诸暨诗存》,尽到了他的一份孝心,留下了一份文学瑰宝,却不知道他的人生知己傅振海;人们知道傅振海为他父亲傅江峰绘制了一幅《梅岭课子图》,尽到了他的一份孝心,留下了一份无价之宝,却不知道他的人生知己郦献琮。在清末民初的浣江两岸,郦献琮和傅振海,无疑是漫漫长夜中两颗耀眼之星。

复二千二百十三公,讳献琮,又名晓佳,方之,学名琮,生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正月十四日卯时(1843年2月12日早晨)。景八派元四房杏园人,随二千三百三十八公滋德次子,生母袁氏;兼承随二千四百六十九公致尧祧,继母周氏。

献琮自幼博学多才,行事正直,秉性孝友。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进入诸暨县学府,同窗好友都期待他日后能够龙马踏云,有所作为。不久成为会稽郡附生。谁料想他在科举考场运气极差,屡次受挫,竟以平民身份终老一生,实乃官场腐败导致的结局。

献琮公的笃厚操行,无论是家庭内部的亲情,还是为社会各界做出的贡献,在县志、宗谱均有记载。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浣江郦氏宗谱》进行第十六次修编,他以超凡的学识肩负起主编的重任,不负众望,得到了全县宗亲的一致肯定。他的兄长献珈公(字伯行),曾经撰写了《摭古堂正音》,目的在于汇集语音学之大成。光绪六年庚辰(1880年),献珈公因为患病,首先将方便阅读的快捷要诀两卷刊行问世;献琮公为兄长日夜抄写,不顾劳累,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可想而知。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至十四年戊子(1888年),诸暨县城修葺大成殿,作为纪念孔子以及兴办县学的场所,由孙笃祜(字光佩)率先主持。献琮公不仅积极参与,而且担任该工程的襄理,协助孙光佩管理具体事项。

献琮公的父亲黄芝先生(讳滋德),乃是浙东的著名学士,用毕生的心血编辑了《诸暨诗存》十六卷,由于遭逢长毛战乱,尚未印刷。献琮公到处寻求先父的遗稿,幸亏东沙埭村的郭肇(字复亭)曾经参与整理《诸暨诗存》,保留了这部遗稿,于是献琮公亲手抄录成编,并凑集资金加以印刷,在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正式刊行,才使这部珍贵的家乡诗集不至于失传,他继承父志、完成遗愿的决心可谓坚定了。

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至十六年庚寅(1890年),北方各省持续干旱,赤地千里。南方各地狂风暴雨,洪水泛滥。诸暨境内几个秋季持续暴雨,山区洪水湍急,浦阳江堤埂溃决,城区水深丈余,农田尽淹,灾民遍地。献琮公上书呈交绍兴府,知府霍顺武请求朝廷拨款修复浦阳江堤埂。由于数年的灾难,全县陷入空前的饥荒,献琮公目睹乡民的惨状,挺身而出,积极协办赈济灾民的事务,经他的努力得到保全的父老乡亲不计其数。诸暨县府遵照循例,保举他为贡生。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献琮公掌教奉天复州横山书院、铁岭银冈书院。他主讲的内容为古代经典文学和“十三经”,教授学员勤奋学习,登殿试榜。从此,复州考生高科连捷,人才辈出。后来,他又应邀参加兰溪县试、金华府试的阅卷工作,众多试卷经他的审阅,士民都感到心服口服,各种议论都自然平息了。


作者:郦林春 (2011/1/6 21:45:58)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9 每页5条 当前1/2页 [1] [2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郦氏论坛  执行时间:2,168.0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郦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