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人物——平川区王家山镇党委副书记师昌

    中华师氏网 2009年3月12日 李翔凌


2005年隆冬,平川区王家山镇党委副书记师昌,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年仅三十九岁的宝贵生命。滔滔黄河水,为她的儿子低声呜咽;巍巍屈吴山,为他的儿子肃穆致哀。

“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迅用这样的话来深情赞美我们民族的脊梁。师昌,就是这样的人,他扎根农村十余载,呕心沥血,倾心发展干旱山区的水利事业,抒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执著情怀。

一个个水利工程,是他建在干旱山区的功德碑

1988年1月,从省水利学校毕业不久的师昌,来到平川区水利局工作。从此,他与平川的水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奋斗了18个春秋,奉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用短暂的生命改写了平川干旱山区缺水的历史。

1989年10月,有一件事让师昌深刻地感受到,水对干旱山区的父老乡亲们来说,是多么的宝贵!那时他到种复人饮工程建设工地不久,应邀在种田乡一老乡家作客,见到老乡将擦脸用过的一小半盆水积攒起来喂猪,用无法澄清的窖水做出有点牙碜、苦涩的饭菜……他感到很痛心,暗下决心,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干旱山区的父老乡亲们,彻底解决他们缺水的难题。

种田、复兴两乡境内山大沟深,水土流失严重,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在这片“连石头都干渴”的土地上,他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早一天改变缺水的现状。在这项工程建设的3年时间里,从开工建设的第一锨土到通水使用,全长25华里的施工工地上,他和当地农民劳动在一起,吃住在一起。通水那天,望着喷涌而出的清洌甜水,望着像过节一样欢腾的人群,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1995年7月以来,他先后任王家山镇副镇长、副书记等职,始终如一地实现着他为群众引水办实事的心愿。王家山镇地处干旱山区,风多雨少,6700多户农民仅有水浇地1000余亩,群众生活相当困难。

10年间,他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搞调查,测数据,用双脚量遍了王家山的沟沟峁峁,磨穿了一双双新布鞋,为发展水利事业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1993年开始,他先后主持完成的王家山镇每一项水利工程都饱含了他对当地百姓的深厚感情。

1993年1月,吊掌子社水利工程开工;

1994年3月,黄毛沟水利工程实施;

1998年10月,于大川一期工程施工;

1999年7月,常大川一期工程动工;

2002年4月,常大川二期工程开工;

2004年11月,于大川二期工程实施……

一项项水利工程,他都义不容辞承担起督促建设的一切工作,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办公在工地。他既是领导,又是技术员,也是小工。不论是机电设备的安装,还是经纬仪、水准仪的使用,还是挥掀抡镐、焊接抹灰,他都样样精通。在工地上裤脚半挽、挥锨苦干在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哪里有险情,哪里有苦活、累活、重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在每一项水利工程最紧张阶段,他没明没夜地坚守在工地上,和群众一起风里来土里去,挥汗如雨,开挖渠沟,加班加点赶进度、抓质量。饿了,就着咸菜啃馒头;困了,就地躺下休息一会儿。在工程试水、上水时,他自始至终守护在工地,巡渠查看。群众看到他不怕苦、不怕累的实干精神,与他的心贴得更近了。

工程竣工通水后,他还亲自带领群众平田整地,把水地分到了每一家、每一户。13年来,他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韧劲和毅力,与同事、群众一起,硬是在焦渴的土地上,实现旱变水3800多亩,受益群众3200多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他对党对人民忠诚的诠释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师昌在农村工作中遵循的原则。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他都举轻若重地想办法办稳妥。他以党员的责任感从农民期盼、急需的事情做起,真心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因为常年在野外工作,风吹日晒,衣服全都褪了颜色,工作忙的时候,经常一半个月才回家换一次满是尘土和汗渍的衣服。加之他对关系农民利益的事从来都不遗余力,群众热情地称他为“师老汉”,他听到了憨厚地答应着。记得那年推广地膜玉米覆盖技术,群众不接受,认为地膜种植花钱又费事,薄薄的一层塑料能有什么大用场。他带领干部一次次上门宣传动员,讲科学道理,算效益账。一位社长被他的真诚打动了,带头种植。结果这一年,仅地膜玉米种植一项就为农民增收不少。从此,这项种植技术在全镇得到了全面推广,已成为当地缓解旱情、稳产增收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

早在1991年深冬,作为水利局技术员的他,参与实施吊掌子社人畜饮水及温饱工程。在一次渠线测量中,天气突变,北风夹着雪渣,气温骤降,大家劝他改天再干,但他不肯,坚持测量,并说“改天要重测,会影响施工,群众盼着我们早一天上水呢。”工作干完时,天已黑透了,他又连夜将数据算出。吊掌子人饮工程从设备安装到三条渠线的完工,仅用了半年时间。群众打心眼里夸他,这么快用上水全靠了师老汉了!

1997年,在黄毛沟万亩工程施工中,有一处由设计院设计的明渠,施工占地面积大,土方量大,他经过详细测算后,建议改为暗渠,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赞同。在工程完工后,他又建议用大棚塑料沿渠铺埋1300米,防水渗漏,因此为群众节约了一大笔建设费用。

他在引水的同时,更注重引治结合,历时两年建成了5个拦洪大坝,完成了万庙村石涝沟小流域治理工程,并带领群众衬砌渠道12公里。

1998年7月,万庙村小麦浇最后一水的节骨眼上,一处提灌机井遭受了水灾,机井设备被洪水淹没。

为了不耽误农时,他又一次接受了抢修任务,连夜组织人员从淤泥中掏出电机设备,组织抢修。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完成了抢修任务,及时供水浇地,将灾情降到了最低程度。

顾大家,忘小家,是他用心血织就的一份平凡的事业

在人们眼中,师昌是个“德能勤绩廉”都堪为基层干部的楷模,既没有争过一点名,谋过一点利,也从没有叫过一声苦,有的只是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分秒必争地为党和人民倾心奉献。一件件用心血织就的平凡事业,深深地打动着千千万万颗普普通通的心。他还马不停蹄地参与组织实施了4处人畜饮水工程的新建和维修、2条乡村公路的拓宽与改造、3处小学的新建和维修,解决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和上学难的切肤之痛。郁达夫有两句名诗:“两全家国殊难事,此恨将教万古绵”。师昌为群众处处做表率,事事靠前站,集体的事想得最多,自己的却想得最少。每一次上省、市跑水利项目时,他常常自己掏腰包坐班车,住最便宜的旅馆,牛肉面加大饼总是他习惯的工作餐。一位同事回忆说,师昌在下村时看见谁生活困难,就不自觉地把口袋里的钱掏给了,有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其实,他的家境并不宽裕,父母都于壮年去世,妻子没有工作,儿女正在上学。由于长年扎根在基层,顾了大家,忘了小家。疏于父亲的督导,儿子中考落榜。他对同事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小学时曾是班上的尖子生”,然后只是摇头叹息,一种无法言说的愧疚与无奈永远搁在他的心头……

就在近两年,他感到自己的腿和胳膊时常有些麻木,甚至有时行动困难,同事们劝他去医院检查治疗,他只是到卫生院开点西药吃吃,一如既往地忙他的工作。2005年上半年,他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在医院里输了20天液,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又返回工作岗位,白天参与处理高速公路石碑子段遗留的若干问题,晚上到镇卫生院输液打针。下半年,实在扛不住,才住进区人民医院,打了一个礼拜的吊针,又不声不响地投入到工作中。年底,实在支撑不住了,自己去卫生院买药。此时的他,身体已极限透支。同事们强行送他到兰州医院诊治。住院期间,他仍不忘向看望他的干部询问镇上的工作情况,思谋着再建几项水利工程。不料,这竟成了他永远无法再实现的遗憾,七天之后,他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工作……

师昌,他走了!离开了他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干渴的黄土地。曾经受旱魔侵袭的贫瘠土地,因为他殚精竭虑建起的一个个水利工程变得有了生机,山乡的人们从此踏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征程。

一抔黄土掩忠魂,烈士英名昭人间!在短暂的39个春秋中,他用无私奉献的工作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一心为民的工作情怀,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全部内涵。为此,平川区委追授他为“模范基层干部”、“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已成为全区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李翔凌 黄兆霞 张临忠)


分享按钮>>师姓人物——天水市纪委副书记师平安
>>师姓人物——韩城市党家村党支部书记师引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