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1)
- 中华麦氏网 2009年4月15日 永弘收集
我们是珠玑巷的后人——粤语方言群广东人的祖先
欧如柏
小时候曾听父亲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来的。1988年至1989年间,为撰写《百年前称霸中原的七家头》、《浪花淘尽七家头》以及《走过一个世纪的小七家头广祥泰》等篇收集资料之时,发现了广东新会的朱、罗两大姓都是从南雄珠玑巷来的。再从广东南海人康有为、新会人陈白沙、梁启超等的生平史料中发现,他们的祖先也是来自南雄珠玑巷。
这次在广州,访问了《魂牵珠玑巷》的编剧陈中秋,参阅了有关珠玑巷的历史资料之后,总算追本溯源,证实了我们是珠玑巷的后人。
现年四十岁的陈中秋,是现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他在韶关市工作多年,常到韶关东北的南雄去。珠玑巷就在南雄城北约10公里的地方,巷内以红砖为墙,筑有城门式的小石楼,刻写着“珠玑古巷”。巷内有一座“贵妃塔”,以纪念胡贵妃,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环抱着贵妃塔,为它遮蔽风霜雨露,免受烈日煎熬。
珠玑古巷的建筑物
珠玑巷内的建筑物都是古老的砖屋,一片古朴之情,这里就是中原民族向广东省迁徙的必经之地。自南宋以来,大批中原的士民为避战乱而向南粤迁徙,途中便在珠玑巷落户。然而,南下的人越来越多了,珠玑巷容纳不了过度膨胀的人口,他们的子孙只好南下到珠江三角洲。
接下来珠玑巷的子孙又因不堪战争、饥饿的压迫而远度重洋,散居五湖四海。据说有两万名散居世界各地的人士向中国汇报,他们是珠玑巷的后人。
在中原士民经过珠玑巷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动人的一则故事是陈中秋与潘邦榛两位编剧家,根据历史资料而编写的《魂牵珠玑巷》。
南宋度宗成淳年间(公元l265年至1274年),胡贵妃被奸相贾似道迫害出逃,贾似道令尚书张钦率兵追捕。胡贵妃在江边被广东南雄珠玑人黄贮万与刘壮搭救,她隐瞒身份,随船到珠玑巷。
数月后,胡贵妃与黄贮万互生爱意,就在他们结合之际,传来官兵追捕胡贵妃的消息,胡贵妃道出真情,黄贮万表示不怕灾难,愿生死与共。
为了逃避官兵血洗珠玑巷的灾祸,贡生罗贵祖、黄贮万等密议,决心保护胡贵妃和乡亲,于是全体珠玑巷村民乘木筏沿着浈江,往南方向珠江三角洲迁徙。
在迁徙途中,贵妃不愿殃及珠玑巷的乡亲,独自返回珠玑巷向官兵招认自己身份,好让乡亲远走。黄贮万随后赶至,胡贵妃将黄贮万锁入空屋,自己投井自尽。黄贮万发狂冲出,怒斥官兵,以头撞井而身亡。
一场暴风雨过后,风停雨止,胡贵妃与黄贮万在云间翩翩起舞,向奔向远方的乡亲祝福,一刹那,胡贵妃化为一座石塔,就是现在南雄县珠玑巷的贵妃塔。
《魂牵珠玑巷》的剧情
这是陈中秋与潘邦榛根据他们在珠玑巷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与口述传说而编撰的《魂牵珠玑巷》的剧情。
与中街七家头的朱广兰、广恒、朱有兰、同德、朱富兰同属朱氏家族的广祥泰酱园(硕果仅存在的小七家头),东主朱锡湛保存的《朱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朱氏先辈是来自福建兴化府仙游县林井村。《朱氏族谱》又说,所有的广东朱姓都是同一祖宗,他们的始祖是朱伯璇,他于宋朝在福建开族。
朱伯璇在福建古田县任吏部给事(官名),死后与妻子黄氏合葬于福建兴化府仙游县太平山。
朱氏家族传到第六世,恰是宋度宗统治即将灭亡的南宋王朝的时候,奸臣贾似道当权,朱氏家族六世祖三房的朱文焕是一名进士,他官拜大理事评事。由于官职的关系,对于朝廷的事情必须提出批评。可是,贾似道当权,敢于进谏的官员往往惹来杀身之祸或贬官他处。 不仅朱文焕得罪了贾似道,他的身为贵妃的妹妹,也因忠言进谏而令贾似道不悦。于是朱文焕被贬到广东南雄珠玑巷,那是宋度宗成淳二年(公元1272年)的事。连夜带着妻子乘竹筏顺流而下,抵达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的朱文焕便成为朱氏始祖。
朱文焕夫妇生下三个儿子,长子人龙、次子人虎、三子人凤。三个儿子长大后各自迁徙,人龙居住新宁县,人虎居住南海县,人凤也移居新宁县。
后来人凤的这一支脉的子孙又从新宁县搬到新会县(旧称古冈州)丹灶乡草园里。过后又有子孙迁移到恒星里。从此,朱氏家族又再四处迁徙,以致广州府、肇庆府的各县都有朱氏族人。
百余年前随着朱箕孟、朱箕尧等人南下南洋,在新加坡中街创设朱广兰、朱有兰等酱园杂货之后,大批朱氏族人到新加坡来。
五言绝句相传的排列
朱氏家族始祖“德业开世泽,英良启裔昌,箕求由自远,沛国家祯祥”五言绝句作为班派相传的排列。广恒老板娘陈福棣(朱志浩夫人)说,她到欧洲、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探亲兼旅游之时,常常因这首五百绝句的排列而认识了失散多年的朱氏族人,由此可见,来自珠玑巷的朱氏族人已遍布五湖四海。
据中街七家头当中的罗奇生、罗致生的创办人罗兆龄、罗兆贵兄弟的后人说,他们的祖籍南雄珠玑巷,后来移居新会县良溪乡。从他们的祖先罗贵祖开始定居新会,而成为新会人,他们这一代已经是第二十三代了。
罗氏族人也象朱氏族人一样,由于百余年前,他们的先辈在新加坡中街建立了罗致生酱园杂货王国,还在马来西亚从事园丘种植。于是大批罗氏族人从广东南来新、马,当中街七家头式微之后,又有许多罗氏族人移民到欧、美、澳、纽等地。
《平阳区氏家谱》记载:“远祖区雄,娶妻甘氏,生二子:区洁、区杰。区雄终年八十七岁,与甘氏夫人葬于广东南雄。”
区洁娶妻吕氏,区杰娶妻萧氏。区杰夫妇生四子:区远、区迟、区逊、区迈,与始祖区雄同居于广东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因宋代咸淳九年胡妃逃至之故,于十月甲午夜全境而迁于古冈州(即新会县)。
元一公(即区远)。嫡孙区同迁住南海汀州萼步。元二公(即区迟)迁居顺德。元三公(区逊)迁往高明阮冲石壁村。元四公(即区迈)与始祖竹溪公(即区杰)居住新会潮连乡,区杰终年八十六岁,萧氏太夫人终年八十三岁。后来,区氏族人又向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洲、澳洲、新西兰等地移民。
从《平阳区氏家谱》可以看出,宋度宗成淳九年,因胡贵妃从京城逃来珠玑巷,以致珠玑巷发生灾难,区氏家族与各姓乡亲连夜逃亡,区氏家族逃到了珠江三角洲的新会县。
《珠玑巷史事》的考证和校对
在广州期间,陈中秋先生惠赠了一份《珠玑巷史事》的影印资料给我,这份资料是从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的《求实集》影印过来的。
《珠玑巷史事》,是根据中山黄慈博所辑的《珠玑巷民族南迁记》遗稿而撰写的。遗稿从收集各种诗文集、四十多种家谱、族谱中,摘录出来有关珠玑巷的记载几百段,并且作了一些考证和校对工作。
黄慈博在遗稿中以三个家谱、族谱《东莞英村罗氏族谱》、《新会泷水都莲边里麦氏族谱》和《番禺市桥谢氏族谱》,互相对校。而以罗氏作底本,叙述一段宋朝末年珠玑巷三十三姓,九十七户居民南迁的故事。
宋度宗咸淳九年癸丑,有宫人苏氏失调雅乐,皇上大怒,打下冷宫。苏妃潜逃而至关口市下湾,恰遇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人黄贮万在口泊船备三牲酬神。
黄贮万见苏妃貌美,邀请下船,两人谈话投机,苏妃愿下嫁黄贮万,当时黄贮万不知道眼前美人原是皇上的妃子。
后来皇上免赦苏妃,将她从冷宫迁回妃嫔居住的地方,才发现苏妃已逃潜,便下令兵部尚书张钦行文各省,缉访一年仍无结果。张钦已获准不再追究,然而,有一天黄贮万的仆人刘壮因与主人有过节,出走来到京都,泄漏苏妃的秘密。张钦恐怕皇上查询真相,便捏造珠玑巷有贼作乱,企图消灭珠玑巷以掩盖苏妃匿身珠玑巷之事。珠玑巷居民商议对策,罗贵祖建议大家向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迁徙。于是大家伐树串成木筏,随浈江飘流而下。
《番禺市桥谢族谱》还附有《珠玑村三十三姓九十七人流徙铭》,铭文如下: “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陈、谢、麦、卢、汤、温、胡、赵、伍、曹、区、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柯、陆、高发其祥。”九十七人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珠玑巷”
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珠玑巷居民南迁的原因虽然不一定确实,不过,中国历史的记载可以确定是北宋末年,高宗怆惶南渡。在战乱中,中原士民一部分随高宗向东南迁徙,到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则随隆祜太后到赣(江西)南去。隆祐太后自赣南回返临安后,士民在动乱中又翻越大庾岭,抵达广东北部的南雄。
这支从中原南迁,越过大庾岭而在畔雄栖身的士民,经过一段时期,人口愈来愈多了,生活愈来愈困难,他们的子孙不得不顺着浈江(南雄在浈江上游)南下,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以求生存。
到了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入侵,特别是德祜二年(1276年),元将吕师夔攻陷南雄,韶州(韶关)守将曾逢龙、熊飞先后战死,南雄居民,尤其是那些从中原及江南迁徙到南雄居民子孙,不得不往更南的地方迁徙。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互相照应,一批一批地结伴同行。我们的祖先,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沿着浈江到韶州,又从韶州沿着珠江中的北江南到广州,再从广州逐渐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他们在途中历尽千辛万苦,饱尝妻离子散的辛酸。如《麦氏家谱》记载:“遇风箪散,溺死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
根据黄慈博遗稿收藏到的家谱、族谱所记载的姓氏,除了《谢氏族谱流徙铭》所提到的三十三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雷、孔、邓、孙、司徙、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冼、祁、袁、姚、蓝、萧、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等四十姓,合计七十多姓,这七十多姓的族人都散居在珠江三角洲的范围内。
广州市有一条路名叫:“珠玑巷”,这显然是饮水思源。为了纪念先辈来自南雄珠玑巷,因为他们从北江南下,大多数是先到广州,然后散居各县或定居广州。
从七十多姓族人散居珠江三角洲的史实看来,大部分粤语方言群的广东人都是珠玑巷的后人。又随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玑巷的后人更跨出中国大陆的版图,越过南中国海,越过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到世界各地去。
若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广东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巷。他们的血液中有着先民为求生存,不惜离开故土,而向外拓荒的因子。
又从粤语方言群的七十多个姓氏来自珠玑巷的记载来看,今天珠玑巷的后人不只两万人,而是几千万人。珠玑巷人从珠玑巷走向珠江三角洲,几百年间又从珠江三角洲走向全世界,这大概是先辈所料不到的事。
(摘自一九九一年一月十三日新加坡《联合旱报》)
族谱序言选
马姓
新会《马氏本房世谱》
先严崇基公,手辑本房世谱。于八世以上欲详之而不能欲阙之,而不可略著于篇首日,原南雄珠玑之裔立乡新会河塘张土园。传至古冈公,讳叶田,字四山,妣余氏,生三子:长镇祥、次秀祥、三乙祥,避盗分居。其地卖与容姓而葬祖妣于横岭头。前人未有传录此谱。专录本房以镇祥公为首,乃始祖之八世孙。其仲弟秀祥,配何氏。生九世耕野,配余氏。生十世碧冈,配谭氏。生十一世惠乡,配胡氏、谢氏。生十二世表环,字李弟,号乙祥,配张氏。
九世康野,配刘氏。生十世昆岳,配李氏。生十一世华卿,配周、刘、梁氏。生十二世孔宾,配巫氏。生十三世惟赞、启赞、俊常、俊直、俊忠。惟赞配李氏,生十四世艺南。俊常配罗氏,生十四世瑞迫。俊直配陈民。俊忠配徐氏,所生未详。复有各祖传下道昌、荣昌、阳初、旦初,住阳春之东崎榜村,子孙可访寻之。经遵遗命,先访诸越塘三端公之裔,知始祖参军惟日公生五子。
大妣出者朝元、朝胤、朝端,分居南海、番禺、顺德。何庶妣出者朝纲、朝纪,皆住古冈即今新会、鹤山,后人或以地名为号。朝纲公生三子:曰万钟、千钟、口口,始祖之孙又各分支。万钟公生三子:日臣端、二端、三端,为二世孙。其三、四世、五世以次相承。有出居瓦头者或迁张土园耳。又访诸阳春之同年讳宗临刘公,曰邑有二山,一名旗鼓,一名挂榜,二山之间村名旗榜。冯姓诸生有食气者,可再访寻。后数年,刘公作古矣,岂族人离合亦有数,与荣昌公又现谱内。经忆幼时,尝闻先严述先祖语前数十年,阳春有扎往来内封白金互相问馈,今两失之。曾伯祖豫忧,后世支派远难于寻访也。特命子孙,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周而复始今行之。
嘉庆癸亥首复十七世孙 经书于羊石书院
顺德杨浯《马氏族谱》
议叙郎中马君暨夫人墓表
顺德马君乐莘,生母陈大夫人,丧未卒哭而卒,与配梁夫人葬于番禺鹿步司龙眼洞之原葬十有六年。而少子孝让踵吾门请一言表之墓上,意闵闵若惟懼遗懿之弗扬也。义不获辞君,字任基,一字小尹。先世籍江西饶州,宋成淳中,有泗真者(第二世祖——抄者按)迁广东南雄,又避兵而南止于顺德之杨倠(原字为:‘涯’字三点水旁换成单人旁)家焉。……
弼德院顾问大臣、广东提督学政、礼部右侍郎 朱祖谋撰。
(摘录记事至民国七年[1918年],此谱为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区姓
区姓五代及北宋远祖纪略
远祖讳观昱,字景和。十岁丧父母,至五代后梁太祖乾化年间,由金陵迁居广东韶州九曲岭。迨晋高祖天福丙申,复迁保昌县之棉圃村。时刘岩据岭南称帝,召掌星历不出,历汉周至宋建隆庚申年卒。妣娶凌(灵)潭村林姓,与公合葬保昌牛冈山。生子文杰,按金陵即今江苏省江宁府所称南京也。诗云:
金陵避乱始南雄,犹有浈昌八代传。
家从棉圃移交广,代起后梁迄宋元。
一在登州三石壁,二居西浯四陈村。
支派莫将加欠别,文溪桥上总根源。
查南雄原从韶州府分出,棉圃村近珠玑巷,属保昌县,贞昌一作浈昌,五代时改名保昌。至清初则保昌县又割归南雄,无保昌县矣。
韦姓
香山翠微《韦氏家谱·序》
明崇祯己巳年,镌韦氏家谱于守静、乐静、处静三公之。前书一迁义公为始祖,里正公为二世祖。墓葬概书失书然,族人世世相沿往炉铁岭祭扫,以为里正公墓。又相传迳仔下为迁义公墓,岁间,合金祭扫,由是议者或谓祖茔。现在而镌谱,故为失书,镌谱诸人有所图焉,非信乘也。啧啧繁言,历有年所而世远难稽,无由知其的确康熙庚寅岁始有。从邦俊家搜出拳石公嘉靖已未所修旧谱数页,载列先世甚明,始祖德宗公,妣陈氏。二世祖朝先公,妣梁氏。三世祖明齐公,妣陈氏。墓葬俱书不可考。四世祖乔峰公,妣周氏,合葬秋风角坤向。五世祖碧皋公,葬牛坑里巽向,妣陈氏,葬场前后埔甲向。六世祖慕皋公,妣梁氏,合葬炉铁岭申向。七世始分三房,其纸腐烂蠹蚀之余篇,多残缺。而始祖至六世,则字字不磨,举族欢欣鼓掌。以为几经兵燹。简犹存实。列祖在天之灵,昭昭不变故,能使百年雾蔽,一旦重光也。按旧谱叙德宗公,于宋成淳九年自南雄府来,己巳镌谱,亦叙我韦氏于宋成淳九年自南雄府来。成淳九年至守静三公,生年相距一百二十余载,则二公之前应有六世,而非两世可知,且先公葬地勿论,其他即炉铁岭遍山松柏郁郁苍苍。十数世来未尝一岁替其祀事。己巳镌谱,尚在七世之内,岂其泯没无稽,而概从抹去,则镌谱不足信,而旧谱为可信也明矣。族人既痛列祖之久湮,复念子孙,日蕃伦序。墓葬无以纪之。恐致紊(注:家谱序缺第二页)……之后世必有为添设,若据两谱遂置迳仔下弗道,则历代相传,修坟省墓不为无因恐或祖墓所在。一旦置之有所不忍,而亦有所不敢也。此自昔祭扫,而今考据无由者也。发明于此以待后之推详焉,呜呼心亦苦矣。总由己巳镌谱漫为删抹,以致先茔泯没难稽,后人猜疑莫决拊心疾首,宁不深为痛恨哉。然而,后代生卒、墓葬,非镌谱纪载。则今日考据无因,且列叙中援引称述语多可采俾,我后人续而修之,不无小补焉。是序。
可任 弁
康熙五十三岁甲午春十六世孙 易十七世孙 同识
英 潮
邓氏
《邓永锡堂族谱·序》
邓氏文献者,南宋资德大夫家乘也。自东汉以来,勋名传竹帛赫赫照人耳目,南阳,有邓氏自此始矣,邓氏之有文献亦自此矣。然余不辑,东汉而辑,南宋者辑其近也,近则文献足征也。余惧年湮代远,子孙不知所自出,是以录此文献也。诗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其斯之谓欤尝”。
考南宋熙宁七年,东北流民流离失所,郑侠绘图以进神宗,悔日克昌,厥后补其流离大哉。皇言具载曲册,炳若日星,此南阳家乘即南阳之文献也。
夫吾族自珠玑而金紫堡而大埚村而水藤乡,贤父兄创业于前,佳子弟守成于后。传至今日,远祖近宗,亲疏长幼皆能知其所自出者,赖有此文献耳。然余犹有惧焉,一则惧子弟之不谨也,富者傲贫,贵者骄贱,强者欺弱,少者凌长,族以内阋墙祸起矣。一则惧子弟不亲也,坐立不相让,冠婚不相庆,疾殁不相吊,守望不相助,有无不相通,陌路不相呼,族以内秦越之见生矣。一则惧子弟不端也,或则坝管尝箱吞公款而饱私囊,或则激成械斗,因一人而累通族,甚而流为盗匪,犯上作乱,国家之典型。生生世世,子子孙孙,父能慈其子,子能孝其父,兄能友其弟,弟能恭其兄,信以处友,以事君谦,以接物上可仰,承先志下克,垂裕后昆,则余之惧始释耳,推斯道也。由一族而行之,一乡而行之,一国而行之,天下太平。立靓可预决焉,邹鲁化行率是教也,岂不庥哉。……
越南邓公传
珠玑巷邓氏江西省人也,北宋仁宗时,来自吉安府太和县。南雄郡保昌邑沙水村珠玑巷先世之祖若父皆失其传所者。越南公,公好读书,喜施济,忠厚守礼,言能逮行,珠玑里人奉为表率。配室汪氏、遮室陈氏,唱随和睦,相敬如宾。熙宁七年,公年三十,奉诏迁徙珠玑巷。公与汪、陈两安人及念一郎,乘桴浮海晓行夜宿,无家可归,舟泊连州水口,梦一神人,衣紫衣持金扇,语公日:余南海神也,汝当发祥于吾境。翌日,至其地询其名,土人答公曰,南海金紫堡大埚村。始觉畴昔之梦,先兆于此逐家焉。诗有之日,适彼乐土,爰得我所其金紫堡大埚村之谓欤。公生男十五,买一男以成十六,号为斤,子俱以念字为派,逮至十一加小字,以为别村内有冈亦因是而得名焉。公后十六子,各房子孙其丽不亿,或原居本土,或分支别处。春秋享祀于万斯年受天之祜,公之德至矣,公之福大矣。
越南公十六子原始分支世系考
念一郎娶赵氏,原居天湖村。通甫公,娶陈氏,分支白藤村,又分支蛇头颈村。达甫公娶龙氏,又分支蓼罔。仲怀公又分开支井冈上社,又分支小东烯(原字为:‘土’字旁右边加一个‘布’字),又分支上黎村。
念二郎娶熊氏,原居井头村。恺悌公娶钟氏,分支田寮村;南轩公娶何氏,原居贤寮村,长子瑞庵又分支半冈,次子小娣又分支杀牛步,三子小仙又分支黄竹旗堡石基村;南轩公之后,殿魁公娶蔡氏、沈氏,子承文迁广西博白县;殿雄公娶叶氏,生三子:长承武、次承鳌、三承智,迁广西北流湾肚街;景辛公娶陈氏,又分支邓边村,又分支瓜步村;明喜公娶叶氏、何氏分支六步水;聪慧公娶彭氏,分支白坑;应祖公娶旷氏,又分支井冈、隔塘;帝保公娶徐氏,又分支杨屋村、三水白土;弘土公娶黄氏,又分支鲁冈;浩儒公又分支井冈;德华、贵贤公又分支杭木冈、古塘;本叶公娶区氏;伟贤公娶朱氏,又分支田心。
念三郎娶陈氏,原居邓屋边;昌后公娶麦氏;裕后公娶麦氏,分支三水石扶洲;梦后公娶彭氏,又分支井冈、又分支清远虬迳、又分支湖广沣州、又分支三水白坭蛇迳及青塘东。
念四郎娶黄氏,原居满州堂;凰祥公娶张氏,分支瓜步、又分支茅冈、又分支省城河南。子通公又分支邓边村。
念五郎娶何氏,原居东莞沙角头,分支茶山村。
念六郎娶罗氏,原居里水;恒政公娶曾氏,所生三子:长宣义、次小可、三元宗。宣义公娶麦氏;元宗公娶丁氏,二公仍住里水;小可公娶柯氏、分支丰江;光字公生云轩、云腾、云罗。云轩公娶马氏;云腾公娶马氏;云罗公娶廖氏。云腾公又分支番禺、雅瑶,生四子:长伯球、次伯举、三伯凰、四伯仁。子高李,公号莘城,又分支大揽。云轩公生二子:长宗贤,公娶卫氏,又分支清远界牌,由界牌又分支番禺雅瑶;次秀兴公娶卢氏,由界牌到大岭;宗贤公又分支南海雅瑶;小可公又分支上窑又分支横潭街;仕兴公又自里水分支官窑。
念七郎娶陈氏,原居黄马坑;福森公娶何氏,分支洞神堂;真吾公又分支广西,又分支江南凰阳府;三棣公又分支松柏村;真吾公又分支莘尾村。
念八郎娶陶氏,原居三水董口,又分支官窑。
念九郎娶刘氏、陶氏,原居郁林村;万三公娶黄氏,分支蚺蛇坑;泺泗公娶罗氏,自里水又分支邓冈;东岳公娶钟氏,又分支三江;平江公又分支大海洲、竹坑;文实公、文伯公、文昌公又分支小揽尾;祖富公、永富公、道富公又分支英德潭头黎洞村;罗生公又分支韶州府英德县潭头村;至滨公又分支罗定州南岳、渡头;文昌公又分支三水企冈;文实公又分支三水伏护、又分支滘边、又分支邓局、又分支白坭郁林、又分支坑美头;大有公又分支小杭尾。
念十郎娶原氏,原居老鸦冈;硕耆公娶利氏,又分支白沙涌口。
三水白泥《邓氏源流》
姓氏考云:殷武丁对其叔父于河北为邓候,后因以为氏,此邓氏所自始也。世俗止知邓姓为南阳郡,不知详考根源邓姓实殷之后也。商周间,邓氏繁衍海内,邓氏散处之地有成城者。鲁隐公十年春,齐侯郑伯盟于邓,注云颖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是也。有成国者鲁桓公十年,邓侯离吾来朝疏云:邓在南地属衡岳。又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疏云贾服以邓为国是也。至秦废封建为郡县,始有南阳郡之称。然自暴秦变易郡守,历稽史传,终秦之世在朝在官无邓姓者。汉以后邓氏公侯不绝,尚友绿云:自高密封侯之后,累朝贵显为公为侯者二十一人,为大将军至郡守州牧者九十八人,为侍中等官不可胜数。历汉、晋以后,名贤辈出,至宋而不衰。我朝议公籍本江西南昌县,以学行著闻,在廷汲引征召,朝廷嘉其学行官以朝议大夫。致仕后,宋祚式微避地岭南南雄珠玑巷,后又避地至三水白坭乡, 为吾族开一大宗。光前裕后,俾炽而昌,斯真盛德难忘也。
(摘自三水白坭邓朝仪大夫家谱,此谱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顺德《邓氏景望房家谱·序》
夫谱之名,郡国之纪史也。故国以纪传, 而家亦以谱为载也。国借君臣,族历考妣诚是矣。尝观天下事,莫先于报本而报本,莫深于圣人周公。尊祀后稷以配天武王缵戎祖考,而继述国用镒藏族存谱,载世系源流,万代支派,此不忘其本,亦启后人之指掌明矣。吾代成汤之后,食邑于邓焉。肇基始自西京南阳郡人者,迨东汉中兴,禹公,字仲华,策杖创业,功臣拜相,封侯高密至四传遵公。又封侯武阳者及后:汉芝公,字伯苗者,又显名尚书于西蜀。又迨于唐翔公,观察于江西。又历十四传温伯公,字润甫,从李太白学为礼部尚书、翰林大学士,于宋列建昌郡之十贤堂,是时乃迁南昌进贤之址,时为江西人也。又四传云程、鹏程二公,伯仲大有才名,而伯祖云程,官于会稽浙水郡。鹏程公为南粤保昌邑,宋时,宋风式微,元日强侵,遂在邑外沙水村之里珠玑之巷而卜居焉。生下吾初祖继仁、继义、继智兄弟,惟耕读是事。迨宋度宗成淳间,胡妃颠溺,乡人恐惧祸及吾祖兄弟,与众浮桴漂泊中流,遂至南海鼎安都而奠居焉。后为顺德龙山乡,永远世基矣。且自宋、元、明凡三朝以来,四百有余岁矣,但吾祖基运宏开,子孙繁衍,燕翼贻谋,皆籍山川之灵,祖宗之德也。迨嘉靖间,至历八传,儒风济济,文质彬彬,时有博士。蝽公修谱序,世系历原由出初代及二世、三世之事实,稽四代与五、六、七代之根源,言言皆证,字字益考,可为百世以矣,后人而不惑矣。又三传万历间,而鸾举公又重修以润色谱,又广加焉。添八世、九世之事,载十世、十一、二世之由,详之可考,历之可据而增益之,可为万世无不明矣。迄今国朝天子而来四十余岁矣,而族巨人豪,家声显茂,皆于先公之灵荫矣。兹于戊辰之夏,搜阅笥书,偶得宗谱,粗知始末,聊为草纂著于房谱之中,敬俟哲人敏重编光润云尔。
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孟夏十有一日 十三世孙隆翔顿首薰沐百拜书。
南阳《邓氏族谱·一峰祖序》
初世祖讳高,字始宽,号一峰,乃君佐祖之次子,而一龙之胞弟也。原居南雄保昌县牛田坊沙水村十四图籍,时因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皇妃苏氏,被奸相贾似道所害,贬出宫为尼,苏氏拒从而逃出,曰丐夜宿。适南雄保昌县牛田坊富商黄贮万运粮上京贩卖,回至关口市上湾泊宰猪酹神,苏妃下船求索酒食,贮万侠义相救,匿下船中密载回家。皇上察宫知苏妃逃出,已无踪矣。敕兵部张英贵执行各省司、道、府、州、县严查追缉数月未获,随经准停。贮万已将苏妃改姓张氏,无人知觉。因贮万家人刘壮反主走泄,播传京师,兵部尚书张英贵闻知,恐皇上究查有碍,官员通朝密议。混称广东省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民市,奏准将该处地方筑土设寨,聚兵平寇计,后苏妃灭息其事。有罗贵祖姑丈方伦辉在京都指挥职任,即遣家人走报,未经旬日部文批行府、县严限迁徙。时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五百姓氏,有亿万之众莫不惊惶,珠玑巷民互相通联,大家约议,均称自祖相传南方烟瘴之地,土广人稀,不若向南而去,开辟住址。于是陆续签名或足百户,或十户、三十户、四十户不等。各俱呈领给官引能出关。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罗贵与房兄越东、越南、越西等足百户数;祜圣聪、一龙、一峰等分具十户之数亦赴官领弓l俟。各领官弓l毕,三月十六日在珠玑巷群众起程,四月十五日分至大良地方。凭土人冯元城、龙应运保结赴县禀请缴引,乃得分散辟地种食结草窝,居故大良,现有百户祠焉。而虔严公所领十户同往新会城礼义坊寄住,至八月中秋后,兄弟谋迁,以图长远之居。时因虔严公贩卖路牛偶经古冈州(即今古劳都),土名沙涌,见大树千余,翠竹数径,左罗右列,水聚风藏,欲在此开村居住。道旁有北帝古庙,因虔心进祷叩卜神明,报杯三胜。虔严公遂移居沙涌柬华里后,见越塘地方平阳,可以多建屋宇。又引一龙、一峰移居越塘翠山里(即今之望楼坊)。未隔数年,而一峰公又移居于坡山。迄今年湮代远,计我祖来南之十户,其分居别府别县者虽不能详考,而略陈所知如新会岭头,州郡南海西樵、三山、邓坊,香山古镇,东莞茶园及顺德、新宁、开平、恩平各县亲房皆是同宗。兹辑族谱,略序故事,以传其世系云。
时
大清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季秋旭日旦 虔严房宗孙树勋 顿首拜识
孔姓
南海《孔氏家谱·自序》
吾宗世居阙里,而流寓他处者代有之,故燕豫吴楚浙西江右,所在皆是巨族。岭南一支,则自四十一代散骑常侍始,其先出于十四世关内俟之支子某。至散骑常侍曾祖谏议大夫,镇岭南有惠政,后遭唐季河北多难,散骑遂避地之粤,始居南雄。越二世而迁广州之采虹桥,今益繁衍如椒聊之硕大,且笃分寓小龙、罗格、洗敦、叠滘、南村、石碣、孔边、孔村、暹冈、龙伏、上涌,而小龙则其宗支。
国朝康熙间,六十四代尚澍、尚镳等重修旧谱,于大宗载至四十一代止。自后专就南迁者谱之盖子姓日繁,南北各异,恐不克周知转濨惧匪独亲亲之杀,盖亦慎乎慎也。罗格宗人晴崖处士,诚齐孝廉,念岁星十周新,故乘除久且日泯,后无述焉。因创议续修前谱,以引无极虔,时寓羊城属以序。窃惟先族盛德懿载在史乘,曷敢赞一辞,顾考周官大宗伯之属,有小史掌奠系世,辩昭穆虔旧史氏也。后又备职春官,岂于本族之系世,昭穆顾弗加详而敢以弁鄙辞耶所愿,岭南吾族继自今日弓1月长永,俾勿替而居。燕豫吴楚淅西江右者,亦各如岭南谱之,则上治旁治,若纲在纲,庶几德水九派可溯源,于崑仑(原字为:‘仑’字上面加一个‘山’字)岐途万里,成正景于斗杓已。
大清道光元年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前礼部仪制司郎、中铸印局员外郎、掌江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
七十一代孙 昭虔 谨序
(摘录南海罗格房《孔氏家谱》,该谱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
书馆文献特藏部。)
番禺诜敦《孔氏家谱》
三十八代
岑父次子戣,字君严。唐玄宗天宝十年辛卯年生,德宗时登进士及第,历官谏议大夫给事中。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丁酉,由国子祭酒御史大夫,任岭南节度使,到任即免。属州逋赋十八万缗米八万斗。十五年庚子迁尚书吏部侍郎。穆宗长庆元年辛丑,改散骑常侍,二年壬寅为尚书左丞。长庆四年甲辰正月己未,公年七十四,告薨于家。夫人韦氏,子四:长子温质,出嗣载祖,次温孺、三温宪、四温裕,事迹另传。
三十九代
戣次子 温孺,一名遵孺,博学有才识。唐宪宗朝明经进士,仕华阴县丞,唐大中四年迁柳州司马。子三:纬、绛、缄。
戣三子 温宪,一名遵宪,字元功。登明经科,随父任居保昌(南雄)。子二:绎、纯。纯之子孙今居南雄上下门村。
戣四子 温裕,一名遵裕。举明经科登进士第,授补阙。宣宗大中四年,党顷为边患发兵讨之,连岁无功,上疏切谏。上怒,贬柳州司马,累迁尚书左丞天平军节度使。子二。
四十代
温孺长子 纬,字化文,华阴县丞。温孺长子,先圣三十八代,唐岭南节度使,戣之孙也。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状元及第,累迁集贤学士、翰林院学士、中书舍人、改御史中丞,历户兵吏三部侍郎。从喜宗幸蜀改刑部尚书,判户部事,还京授御史大夫。又从幸梁拜中书门下同平章事,驾还进位左仆射,赐号持危启运保,又功臣食民四千户兼京营田使,赐铁券免十死,赐天兴良田,善和里宅各一区。昭宗以大学焚残命纬兼国子祭酒完治之,进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政因疾乞归,帝动容召使者送至中书堂,视事会驾幸。石门公从至沙城疾笃先还京师,家人召医,公日天下粉扰何久求进药,不服,乾宁二年九月癸亥卒。于光德里第兄弟三人,多著文集,名为三孔公,疾遗命其子迁居岭南。子一,名昌弼。
温孺次子 绛,字受文。明经及第,历仕吏部侍郎。
温孺三子 缄,子二:昌广、昌鹏。
温宪次子 纯,子一,名润,景福进士,官至袁州刺史,建孔林书院,居保昌。
四十一代
纬子 昌弼,字佐化,唐进士及第,官至散骑常侍。因朱温造纂河北乱离,从父遗命避地岭南,依祖旧治。光化三年,值宰相徐彦若出镇岭南,相随入粤初寓韶州浈昌,即南雄保昌,为南迁之始。夫人李氏,子三,史作崇弼。
四十二代
昌弼长子 藁,字文常。公当时扶柩归葬,携子北还,方逾岭值江南兵乱道阻,遂回南雄保昌,旅葬父柩于平林,留守坟墓。延生子姓散居珠玑巷石井头诸处,无复北还矣。
昌弼次子 荃,字文渊,寓南雄。今南雄只有温宪一支,惟吉一支子孙。
昌弼三子 葆,字文声,兄弟三人守志不仕,配徐氏,即宰相出镇岭南节度使徐彦若之孙女也。子一,承休。
四十三代
葆子 承休,字润如,粹学聪敏,笃志诗书,尤深于易。南汉刘?称帝于广州,辟为参谋不就,累举不仕。因张宦征西席至广州授业十余年。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乃自南雄保昌珠玑巷石井头,携子继迁家广州城西彩虹桥居焉。授徒自赡屡空晏如当道矜之,太平兴国六年蒙广南转运使李淮词知其为,先圣裔复念其祖孔戣,昔为岭南节度使,惠政及民查给广馆废寺田以赡之事,载《广东通志》。迨淳化年间,于广城西门内建常侍祠,以祀戣祖,以下五代祖并修谱牒,以传子孙。享寿九十三,卒葬广城外东北,土名窑场,今名凤凰岗。光诸六年庚辰,十一房重修。配口氏,子二:长继明,次恪。
(摘录番禺诜敦《孔氏家族》卷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版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甘姓
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序》
宗法社会起,姓氏封建之制,始于三代。秦汉以降,遂成风尚。大同主义之倡,虽日言打破宗法社会,废掉姓氏封建,然倡者自倡,终亦未能实现也。是知中国之姓氏,诚为牢不可破之势,既知牢不可破,不可不审其姓氏之由。既审其姓氏之由,不可不溯其源之所自。是故一国有一国之史乘,一姓有一姓之谱牒。国之有史,所以志朝代,而明忠奸。家之有谱,所以序昭穆,以统宗族,其揆一也。如吾甘氏族焉,考其遗征,原居夏侯国,衍自殷盘。而至甘茂甘罗,秦用为相,与夫延寿宁卓,屡代名宗。系由渤海,宦居丹阳,历年久远,致称厥郡。其后生齿日蕃,或仕或商,分居各地。
吾祖则迁居南雄,家传世居南雄珠玑巷。盖有以也,降及有霖公嫡裔雷震公,丕承父业,经学成名,宋赐进士出身,选授参议朝列大夫。后以祸乱相寻,随即携眷迁来古冈州,入居白石。再传始迁福寿公,于大明穆宗隆庆年间,又徙居新宁县文章都上川区茶湾石笋二村。开居以来,垂三百余年于兹矣。文章行谊,明德垂诏,吾人得享耕凿之食,乐效之居,是皆先祖之贻谋,后人继述之余荫也。云廷份属裔孙,当兹修谱之时,谨将先宗略历,述而序之,以为后世鉴传焉。“溯吾甘氏,渤海名流,发轫伊始,原居复侯,丹阳故郡,世德攸攸。南雄一徙,次及冈州,上川开族,三百金秋。胥承祖泽,惟德之修,彝伦欲在,谨念嘉谟。无强无弱,不辱不侮,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序昭序穆,永敦家教。”广东台山县参议员、裔孙云廷 谨撰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旭日
(摘录广东台山县上川房《甘氏族谱》,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铅印本。)
尹姓
顺德龙江《尹氏四谱纂修·后序》
……自戚里公始,历一十八传。而至处士公、春秀公,已后各自序编。春秀公,即今之顺德龙江儒林乡尹氏之始迁祖也。为崇珂公之次子,昭辑公之九世支孙祖,讳烈,字武仲。南渡辅驾有勋,以茂才授官惠州、海丰慰,擢宰博罗,摄东莞家焉。子四人:长嗣宗迪功郎、次师渊、三俊卿、四左宋。学长本支,俊卿公,生二子:长春华、次即始迁祖也,讳春秀,字廷显,号见龙,娶汪氏由东莞迁南雄,复迁龙江,为本宗初祖,历传以至于今又一十有八世矣。谱牒支派日益繁遮,今纂而续辑之分为两谱,曰族谱,日家谱。族谱记其略,家谱记其详。由迁祖以来聚族而居,岁有祀事,于先公四时得相闻。问故谱从其略,家谱则由其本支缘,以各自序。编故不得不记其详,庶可以直接节度。公之宗谱而至戚里公之通谱列成四册,合为一帙。若然照旧谱分注,则简册浩繁,难于卒阅。今则纂其该约,以便相稽。所有各祖列传以及先哲表、墓志铭载诸总谱,即列祖著述,别有遗书。是以睹于略而考其详,识其详,而由于略,故四谱之辑不容已也。谱成谨识,其后盖先哲有云,夫谱者普也。所以普宗盟而合其涣也,又曰谱者补也。所以综世系而补其缺也,兹之谱是亦普先世而补近代,故日纂修云。
时
嘉庆四年岁在已未孟夏上浣八日之吉,沙田聚贤里嗣孙 蕃衍祥谨识
(摘录顺德龙江《尹氏族谱》,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誉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卢姓
《卢氏光裕堂族谱·序》
且夫国必有史,而家必有谱。国有史而世系长,家有谱而宗支见也,今我卢氏族虽蕃衍而昭穆宜焉。卑不以援上尊,不以沦下富贵,不以易其亲贫贱,不以易其疏,莫不有家也。始终必纪遐迩,必达莫不有世也。万派归源,千根同本,大小各干升降同苗,此良谱也。粤稽我祖乃齐太公之裔也,公子溪采食于卢为姓焉,而范阳并邹简者同郡也。迨至唐有卢公照邻,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人称四杰。但岁远年湮,若欲次卢氏之世,从何考之哉。然我穆公兄弟四人,乃自大宋咸淳九年岁次癸酉春间,适值天灾地劫,民不聊生,兄弟几人避难迁此,并同三十余姓在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牛田坊珠玑巷,三月十六日起程,四月尾始到冈州大良。后各分居觅食尔至番禺神山择地立家,耕种为活。二世祖讳渊,字少九,妣刘氏;次讳穆,字明远,妣黄氏;三讳镜,字智亮,妣邓氏;四讳睿,字明达,妣江氏,各以耕读营生为业,而不失虚传也。斯甚时吾祖绘图于轴,而书于盎而己矣。但源远流长,世廷岁月,岂无不朽哉。是故族谱不可不修,亦不可细,不愿后世人必要勤修族谱,即为修德之功也。
二十一传裔孙 芝湖 谨序
续修新会芦鞭《卢氏族谱·始末记》
洪荒之世,草昧初辟。其时睢睢盱盱,榛榛径径。自饮食男女之外,不知其他。亚斯之代,文物渐繁。生人之事渐备,而纪载兴焉。此进化之阶段,大局如是,即乡落亦保莫不然。
我祖于赵宋末,造炎运式微,胡虏跳梁,权奸误国。加以度宗荒淫,胡妃肇衅。于是南雄之民,离居荡析。我始祖龙庄公,携胞弟谦公、焕午公、恒公,暨子义轩、仰轩两公,随堂兄云阳公。奉远祖肇元公骸骨,南徙广州。溯自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出发,间关数百里,始至吾广,初寓省城长塘街,旋迁番禺县钟村。葬远祖肇元公于恶山,既而我龙庄公复徙居于新会县龙溪乡(按华萼归德中乐三都,总名龙溪乡)连甲,即今之芦鞭堡。改名芦鞭堡(初名卢边,后改名芦鞭)。而谦公徙三水,焕午公徙东莞茶园,恒公徙顺德众涌。当时流离琐尾,缔造艰难,其状况亦可概见。自珠玑南来时,或以为北江水浅,徙民皆结筏顺流而下。今南海九江乡外之大洋,扰有所谓破排角者,即当时结筏,为水漂坏,遂由此登岸云。我祖之是否同行,虽不可知,而其仓皇出走,狼狼万状,则不言而喻矣。夫乱离之际,诸凡草韧,奔走衣食,绸缪居处,尚恐日不暇给,实与洪荒草昧之世,差相彷佛。乌知所谓谱牒者,更历数世,子孙安土、敦仁,回思所以蒙业而安者,皆乃祖乃宗之所贻。而返本寻源,有津津而乐道之者,故谱系之兴也。恒在数传而后,虽然前人作之,而后人不能述之。又岂能尽子孙之职守哉。
增修新会芦鞭《卢氏族谱·序》
家族之立,群治之所由生也,本也。孟子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是而推焉!”贯千古,横五洲,风教虽殊,其理固不可易也。顾家族之源,起于一祖。再传而为昂(原字为:‘日’字下面一个‘弟‘字),又再传而为堂从,传愈远,则末愈分。谊尽于缌麻,服穷于五世,眉山苏氏所谓自一本而至于途入者,此固事势之无如何者也。虽然无谱以系之,则枝分派别,一本固至于途人,有谱以系之,则循流溯源,途人又何尝不可同归一本,然则族谱所于系固不重哉。周礼小史,掌辩系世,苴昭穆,谱牒之掌,实与国史并传。自周室衰,宗法废,秦汉以降,谱学遂微。魏晋以九品官人,于时仕宦婚烟,悉论门阀,家声世德,争相传述。而谱学复兴,自隋迄唐,此风未沫。欧阳修为宰相世系表,论者谓其深得古先王宗法之意,则谱牒之重于时者可知。迨南宋渡江,金元蹂躏,中原衣冠文物,荡然无存。谱牒之学,于是乎中辍,自时厥后,为谱系者,非不家有其书。然大都掇拾补苴,非失之诬,则失之陋,华腴攀附,逢者咍(原字为:‘咍’字的‘口’换成‘虫’)焉。吾卢远祖范阳,名德达人,烂然史册。顾年代悠邈,族属或不尽可稽。若吾芦鞭之卢,则固自始迁祖龙庄公,由南雄珠玑巷以来,世奠兹土,以长我子孙者也。由龙庄公而下,枝派相属,世次相承,灼然可考。今兹之谱,草韧于前明洪武间,由来已旧,两修于万历,再修于天启,又再修于康熙,迄今又二百年矣。岁月渐积,子姓日系繁,其中殆不无缺略。宣统纪元之四月,由族兄子骏等,发起重修。吾兄分部郎中邦,渐江候辅道鸿翔,亦慨然同志,愿襄斯役。于是旁苋博采,开局纂辑,阅两载有奇而校刊告成,视旧谱殊为完备。近世之为谱学者,以南海九江朱氏为最精。兹谱条例,大系亦仿朱谱为多。要之疑者阙焉,略者辅焉。不必尽合乎古人,但求不诬我后人而巳,呜呼!近世之为新学者,动言家族之观念盛,斯国家之观念衰。于是奔走足呼,日以同胞号召天下,甚且破决藩篱倡为家庭革命之说。吾诚不知其何心,天下岂有舍群而可合大群者,彼同胞而途人之,安在其途人而同胞之也。礼日: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先王之化,实本一源。后之子孙,苟明乎家国相维,庶几敬长亲亲。自近而远,由修身齐家,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则群治之盛,庸有愈于此者乎。
宣统三年七月十五日 二十一世孙宗璜 谨识
(以上史料均摘录新会湖连芦鞭《卢氏族谱》,铅印本,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增修。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恩平北厢《卢氏谱·序》
我祖世居南雄珠玑巷砂石村。自宋宁宗时,韩化通宗蒙古入直,至理宗时,不遑宁处。复有胡妃事兵至南雄,太祖云阳穆公,与堂弟龙庄隆公,携祖宗金石,及妻汪氏,子桂、椿、梓、松等,蝓山越岭,定籍于番禺钟村。葬太祖肇光公父子、金石于白云山黾山村后,建太祖祠于钟村村前。兄弟叔侄五人,分为各处,宋度宗成淳九年事也。穆公子孙,仍居钟村。金石葬于钟村村前,土名椤裙铺地。穆公四子:长桂、字俊德;次椿,失传;三梓,字俊辅;四松,字俊弼。金石均葬于土名青蛇岭,三峰并峙,各葬其一,而俊弼公独兹其中。后因俊德公子孙侵葬松公北下,兄弟不容。明远公始迁潮连,与叔祖隆公同乡,为北厢始祖。再传法能、法主。法主公迁居石头,为一世祖。法能公则生宗明、德明。而宗明又迁龙塘坊矣。德明公迁居北洚,事因仕广海街总旗之职,路过赤水口,见岗山融结,旧野宽平,遂落籍焉。自是以后,而北厢始盛。谨序其略,以供后人之观望焉。
明万历某年,原任江南凰阳府蒙城县令,己酉科举人裔孙驾主阳谨识。
(摘录恩平北厢《卢氏家谱》,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重修,誊抄本。馆藏恩平县博物馆。)
叶姓
新会紫坭乡《叶氏族谱·序》
……故书谱犹书史,虚实美恶毫不隐讳,方可谓之真笔。一日,乡井先辈承祖示,其课于余因阅之上世,华胄不在侍御卢公之志详矣。随稽南雄珠玑巷而来,则有顒公之孙讳行甫,居茶园,生六子,择地分迁。次祖仲亿公同弟仲伸公迁南雄珠玑巷而居。亿公生四子:长子琼枝、次子琼林、三子琼树、四子琼森。枝公,字陵阳,号玉宇,任知州。配梁氏,生三子: 长子梦熊、次子梦罴,三子彩熊公,字佩华,号玄琨,任提学副史。配区氏,生三子,配陈氏,生一子。罴公,字茂先,号翠环,任都部历朝议大夫。配龙氏,生一子,居濠冲后,徙独冈,分迁大庙头。彩公,字毓奇,号秋诸,任州目。配朱氏,生三子,居新兴县,今新兴城皆彩公之裔也。俱在成淳八臣摇柄,故胡妃听谗巷人惊疑潜徙遐方,而公叔兄弟亦因是而奔焉。当时有紫竹分合为记,世远物泯,难以稽考,惟琼枝公与妣合葬于南雄珠玑巷,土名青龙咀大墩之原。而长房熊公之长子宗盛、次子宗茹、三子宗英、四子宗远。盛公配郭氏,生子如琛,配梁氏,生三子。至梁氏身故,续娶陈氏,生一子.长子字敬夫,讳霞润,号露台,配廖氏生五子,迁冈城象山咀。置买佛塔前铺一百一十余间,后见潮阳沙塘横冈风水秀丽,徙而居焉,佛塔前地段送入佛院。次子讳词藻,字慎夫,号高山,配聂氏,迁天台甲住。三子讳瑞炯,字谨夫,号青标,配李氏,迁文章里东坑住。四子讳六韬夫,号贤达,五岁时而琛公丧,与妣梁氏合葬于石头虎边之原。六韬随母陈氏归宁紫泥居住,配陆氏,生一子。罴公一子,先迁新兴,皆一本分迁前同奔而异处者也。骨肉播迁,荆树分荣,传至承祖者系霞润五六世孙也。庭阶兰玉,非屈指而可计,蝉联庶仕非史仆而可举。四世孙讳宗达,字子廉,当元季兵戈之际才能克家抚绥乡闾,功勋世笠传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遥想先祖攸行德泽予生,百载之下虽不及见以当代予孙,目之从可知矣。忝予荒落不能缵述前休,但望后世无废,是传一以豫公所传之谱,为永式可也。
时
宣德八年十一月朔 广西武陵县教谕古冈麦惟一拜撰
(摘录新会紫坭乡房《叶氏族谱》,誊抄本,民国二十八年。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南阳《叶氏世代源流宗谱》
……颐始由闽迁粤,其余祥、口、衮、谅、俱、俊世居仙游县,后不知其详。惟顒公,字子昂,谥正简登高。宋绍兴元年辛亥科进士,宋教宗乾道二年官拜承相,观文殿大学士,左仆射兼枢密院使,孝宗丁亥十一月合祀天地。于圜丘雷鸣自核谢罪,上印绶史称,简易清介与物无忤,致仕不归闽,携家迁于南海大圃而居焉。妣梁氏、朱氏,生七子:芾、蒉、蓁、荂、藻、葵、苹。六子葵随母梁氏归闽后还粤,七子苹为吉州司训,因宋末乱,子孙逾岭,家于南雄后,散居番禹、东莞、新安。其余五子皆随正简公居粤。公卒年八寸有九岁,葬南海大圃乡葫山。现有宋致仕正简公墓,今之广府十四县并肇府、鹤山、高明、恩平、开平、东安等处之叶姓者,皆正简公七子之后也。……
(摘录《叶氏家谱》,铅印本。民国十五年叶官谦纂修。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冯姓
恩平莲塘垌《冯氏族谱·序》
少时读翰林学士朱祁祭冯章靖先生文,未尝不为之低徊叹息而至为之出涕,己而复为之羡慕。夫人谁不死,死而不泯。使人谈文想见其节操,恨不与之同时,而惟考其乡里世家,其人状貌肥瘠伟陋,与子孙盛如会其亲戚,则亦可以无憾矣。余获章靖玄孙同事史馆,问以族谱,托为之序,余少从事谱牒之学,又感章靖公之节义不敢辞。按冯氏系出北平龙城,五季时有讳业者避地南迁,因即番禺而家焉。……
玄雄徙居南雄,生槐,槐生五子:长日锦,字南秀,移居广州福星里。次日铨,字南达,监丞通判,徙居新会古劳。三日镜,字南明,徙居恩州。四曰锜,字南镇,徙居新会。五日翼之,字廷弼,徙居顺德由业。迄今十九世中间诗礼簪缨之传,历历可考。遗非昔人所谓祖宗积德百余年而发于吾者耶,积久而发理因然哉。是盖有光于斯谱者,孰为鼻祖,孰为耳孙,孰为隐者之高,孰为任者之荣,照然在目,秩然而不紊。尚思所以迓休光而延世泽,拨流俗而振家声,以不辱其祖先,无负秘教君之倦倦,属望后人者,呜呼!千金之子,合抱之木,固非步仞之蚯,三家之市所能者也,其念之哉,余敢以是为后。
明朝永乐十三年岁次乙未七月既望
资善大夫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理谨身展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杨荣 谨序
(摘录恩平莲塘垌《冯民族谱》,誊抄本,馆藏恩平县博物馆。)
新会冯本房世谱幻读
先大父耀书公,年谱自称越塘五世分支。长读先崇基公手辑本房世谱,于八世以上欲详之,而不能欲阙之.而不可略著。于篇首日:原自南雄珠玑之裔,立乡新会河塘张土园。传至咕冈公,讳叶田,字四山,妣余氏,生-Z子:长镇祥、次秀祥、三乙祥。避盗分居,卖其地与客姓而葬祖妣横岭。前人未有传录,此谱专录本房。以镇祥为首乃将此祖之八世孙其仲弟秀祥,配何氏,生九世耕野,配余氏。生十世碧冈,配谭氏。生十一世惠乡,配胡氏、谢氏。生十二世表环,季弟乙祥,配张氏。九世康野,配刘氏。生十世昆岳,配李氏。生十一世华卿,配周、刘、梁氏。生十二世孔宾,配卢氏。生十三世惟赞、启赞、俊常、通直、俊忠。惟赞配李氏,生十四世艺南。俊常配罗氏, 生十四世瑞迪。通直配陈氏,俊忠配徐氏。所此生未详。复有各祖传下。道昌、道程、荣昌、汤初、旦初往汤春之东崎榜村,子孙可访寻之。经遵遗命,先访诸越塘三端公之裔,知始祖参军。惟日公生五子、白太妣出者朝元、朝凯、朝端,分居南、番、顺德。何庶妣出者朝纲、朝纪,皆往古冈即今新会、鹤山,后人或以地名为号耳。朝冈公生三子:日万钟、千钟、口口。始祖之孙又各分支。万钟公生三子:日目端、口口、口口,目端为二世孙,其三世四世五世以次相承。有出居瓦头者或迁张土园耳。又访诸阳春之同年,讳宗临刘公则日:邑有二山,一名旗鼓、一名挂榜,二山之间村名旗榜。冯姓诸生有食饩者可再访寻,后数年而刘公作古矣。岂族人离合寻有数。与荣昌公又现谱内,经忆幻时尝闻,先严述祖先语前数十年,阳春有札往来,内封白金,互相问馈。今两失之曾伯祖豫忧,后世支派远难于寻访也,特命子孙以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周而复始,今行之之。
嘉庆癸亥首夏 十七世孙经书羊石书院
(摘录新会《冯氏房世谱》,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邝姓
《邝氏古冈旧谱·序》
长江之千流万派者,源之浚也;乔木之千枝万叶者,根之深也。长江之有源,乔木之有根,考吾邝氏源流,先世居南京庐州府庐江县延蔓村。宋建隆间,始祖愈平公迁宣国府宣城县居住。生三子:长一元、次一声、三一俊。一声公我百世不迁之祖也。宋孝宗淳熙七年庚子乡蔗,辛丑连捷进士,殿试二甲第一名,历国子监祭酒封太子太保朝奉大夫。三十余年历事二帝,时契丹入寇西鄙多事,景祜四年七月十五日,公伏关陈言忤旨被贬辞朝,八月十六日抵家,至宝元元年挈家南奔南雄府石羊巷住,又起程至惠州府河源县居住。及愈平公卒,葬于河源旗山宝鸭下池腮上穴庚向。兄弟三人难效张公同居,不免分财别籍,改立宣城为郡。一元公居河源,一俊公迁南海扶南,我祖一声公迁古冈州古博里。自宋至元,历代学而不仕,及皇祖御世菁莪棫朴岂弟作人且皂幕良金耸。其后,朱峰浔海列其前麟狮凤象之山足,以启诸昆之秀,谭江苏渡之水足,以发后嗣之祥,所谓地灵人杰者也。十二世肇生文祖、慈祖、昂祖、璇祖四科联芳登第,固一时闾巷之荣,亦千载邦家之惠也。岂非我祖余庆所致哉!厥后或举贡或监员接踵而起,代不乏人。不肖绎思祖德厚,根源之深,放以一得之愚续志于后,用彰先人之绪云尔。至今子孙千有余,丁粮米五百余石。诗礼之家,邑人所称夫以祖宗之懿德。众妣之徽音子孙,根根瓜瓞绵绵,箕裘之业兰桂之芳,犹长江之千流万派滔滔不息,乔木之千枝万叶生生不穷矣。若夫无源之水朝满而夕消,无根之木朝华而夕萎,不可同日语也。而今后凡我宣城一脉贤子贤孙,难兄难弟,频对黄卷青灯跳龙门登虎榜者,当思祖德之厚,以隆报本之诚斯为孝子慈孙矣。不敏敢为是序。非为夸耀一时,将传万世于不朽也。
明正德二年丁卯十六世裔孙叔赞 敬撰
(摘录台山县泮溪《邝氏族谱》,油印本。)
江姓
花县平山村《江氏族谱·序》
尝谓人之有祖,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根深则枝叶茂,源远则水流长,理固然也。原予祖之上世,肇于伯益,佐虞常火有功,沐封于江国,遂以江赐姓焉。自后男有江革,孝行传闻;女有秋莲,助夫高中, 亦千古之伟人。迄至于晋,有江淹者, 梦笔生花,文思大进,当时无不称为人杰也。讵而五胡散乱,中原云扰,而子若孙共遭国之不泰,各相逃避。是时始祖一龙生三子:长日置、次日同、三曰禄,遂由江西省吉安府越梅岭而寓于广东省之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焉。及后唐乾符二年,黄巢贼反,大恣猖扰,乱东京湖浙而陷广东,人遭戮灭,土地荒芜。时昭宗景福元年,奸妃弃水,众忧遗累,共议联呈禀诉迁徙他方,遂蒙上官下令,而行迁徙之法,准许计丁抽一,不许多移。吾祖值在徙中,遂与长男寘置孙洲,赍金卒仆, 自南雄而入广州,寓于光孝街。后又在都城之北,四十里长河之上而卜居焉。时乏陶瓦,但土壁而篷盖,列成里巷,见其山秀而水长,遂名之曰江村。其村之地界,上至鬼奴头, 下至地洞寺,东南以大河为界。其西北低者稻田,高者麦地,至高者又植松株。稻麦有以资食,松株有以给薪,时亦得安居之宜矣。……不数年鸿基大启,又入流溪清远潖江等处开垦。成业时祖母刘氏年八十有九,忽觉邯郸一梦,遂葬于流溪田心,东向原葬之地立墓焉。龙祖享寿亦九十有九,葬于山。子孙俱各蕃衍,但江洲失嗣,共立庙而祭之,时乡人共尊为巡方太保,湮祀千秋。而同与禄俱寿享八十有余,同祖生四子:长日瑶、次日琼、三曰圭、四日琏,皆有本能,虽不科第,亦不失名教。自兹以后,九代分支,二十七房孤独,但见财盛人微、至元汉之派,生齿蕃盛,有在任而生长,有在营而生长,有随田附籍而生长者不能尽录。余在草堂,检阅旧谱,而实纪之后之修谱者,于此焉,得之矣,是为序。
大明永乐十二年 十五世孙 志善 谨序
大清道光九年竹溪房二十八世孙 世熙 重修敬抄(摘录花县平山村《江氏族谱·序》,油印本。)
吕姓
广州《吕氏族谱-迁徙广东纪》
始迁广东一世祖仲卿,其父从简来自河东,于宋雍熙甲申调官南雄,别驾继宋福建漳州府转授福建漕运。秩满不仕,退居饶州槎平乡,适遇烟岚瘴疠复迁于南雄陵(凌)江沙水村居焉。厥子讳仲卿者,登嘉祐二年丁酉乡荐,官至广州刺史,宦游广东。于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就居广州城南。迨二世祖伯假公,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已亥, 卜筑广州城驷马巷宁家涌。至三世祖世安公,字光尧,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癸亥四月甲子,迁南海县西隆堡街边河北而居焉。其二弟世斌公,字光孔,于宋高宗绍兴四年甲寅,迁居新会县后,雍正年间,新开鹤山县,其子孙由鹤山县围村而分居四会县等处者是也。其三弟世贤公,字光启,宋高宗绍兴九年己未迁居南海县大涌乡是也。光尧公之子孙历六传,于大德二年己亥,因街见边河北处所被潦大发土庐防溃,拥沙横海门宅尽割,海寇乘时掳掠天运之厄如是。
长房八世迁祖仕智公,迁居下乾沼就田产而居。二房九世祖应中公,则迁槎堡白泥。应和公迁居夏边。壬卿公居居顺德县龙眼石涌乡。十世祖岑庄公迁居岑城乡居仁里。三房国卿公迁居社边乡里,日西安。四房九世祖迁居岑城黄连塘。长房十三世祖友梅公兄弟,于大明永乐二十一年癸卯,自下乾滘而迁居北边头西岫西墅,自居仁里而迁居街边。十四世鹤山于大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迁居凤岭头。监兹列祖,可谓深得文王迁丰武王迁稿之高也。
时
咸丰九年岁序已未二月朔二十二传璧如氏绰宽谨识
(摘录广州《吕氏族谱-迁徙广东纪》,誊抄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朱姓
南海九江《朱氏家谱》
……岭外朱氏, 自是扬声悖史沿唐逮宋门才不坠。元祜时,有新州司法参军缨崇宁,时有广州司理宗愈。嘉定时,有新喻尉晞父;宝祐时,有恩州文学廷直并繇廷试,特奏通籍南雄州保昌族属,乃彬彬熠曜岭海间矣。……
洪武初,尚有保昌举人朱寿贤二令南海。《广东通志》:“永乐中尚有保昌进士朱子福,官行人。万历中有朱灿然,官富川令,均宦绩著闻有传。”
度宗咸淳末,保昌民因事移徙。有讳元龙者与弟元凤、元虎浮桴南下,散居九江上沙及清远潖江铁头冈、新会水尾等处,而九江上沙乃元龙公之族也。九江于乡属南海,或相传公抵南海侨居邑东偏太艮<大艮后更名大良,明景泰三年析置顺德县,遂为县治),定宅九江。厥墓在焉(今在九江山巳丙丙向),是为上沙始迁之祖。代远存经世难齿历行实移弗详,旧谱称公配梁氏,生子二:长讳子志、次讳子议。子志别籍乡中洛口,数传或迁居东安。子议,字靛谋,守庐墓,遂定著为广州府南海县九江乡上沙里人。次子别宗,不敢嗣初祖,后世以献谋府君为始祖。云府君际,元明革命,潜德邱园庆基弥固。数传以后,宦业、行艺,史志不绝书至,乃疾风板荡,忠孝绅聩,其家声廉里,让乡爱利,遵承乎庭诰君子之,泽百世仰之。是故朱氏一宗望于沛国,光烈于丹阳、钱塘、吴郡,裔于始兴放于南海,又五百有余岁。士食旧德之名氏,农服先畴之,畎亩生聚数万指,率亲念祖,绳绳不坠,以至于今。……
(摘录南海九江《朱氏家谱》,清同治八年木刻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书馆文献特藏部。)
高要东屯《朱氏家谱·姓族源流》
……考本邑朱氏各谱,均称始迁之祖,讳祖安,字正乾,号广居。由宋成淳年间,自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里,因事迁来肇庆高明县松柏村立籍为居。配陈氏,生一子,名仕珍。然陈氏厥墓在南园尾,喝形黄蛇听蛤,而公墓在松柏坑。仕珍公墓在高要第五区,土名刘村山口,有碑志。左右有虚堆九个,为九子辅穴,四竖石界。配蔡氏,生九子:日元德、元明、元惠、元贵、元琛、元富、元英、元吉、元善。相传分迁南海九江、清远潖江、高要金利、新会水尾等处。金利珠瑁冈迁乃元英公这族也。……
(摘录高要县东屯《朱氏家谱·姓族源流》,铅印本。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刘姓
新会沙涌《刘诒堂族谱续修谱·帙序》
稽之志乘,我祖讳俊,号杰甫,系出簪缨。于宋永嘉十九年(编者注)避“苏妃之祸”,故自南雄珠玑里随梦熊翁徙允盆,即今古冈之会邑也。即而为孙子谋课农桑服田庐,遂迁坑头莹碣至今存焉。俊祖出政翁,政翁有丈夫,子二:曰富、日贵。我支祖景和世远公孙,即富翁之曾孙也。景祖因父淮公难逃徙沙冲,其支出为显溪房,今越六百余年。聚族往来相忘畦畛未始,非忠孝留贻之遗泽长也。夫木必求根,水必求寻源,人必念祖。我族自西陵氏诞隆累公得姓,最古中天以后日渐蕃昌,其中源衍派分莫不远绍旁证传之。谱系俾后之览者,一以觇祖宗功德,一以觇奕祀盛衰,是亦保全种族之原,而感动孝思之本也。溯景祖于兹二十一传矣。其
(编者注):“宋永嘉十九年避苏妃之祸”(一说胡妃),此处疑有误。经考证,永嘉为西晋十六国年号,况且永嘉无十九年之年号,永嘉帝执政仅七年。从西晋到南宋成淳年间的“苏妃之祸”,时间相隔900多年。新会沙涌乡《刘诒堂族谱续修谱·帙序》有误,这是先人从口传到笔传,故误记载入族谱流传至今。)
间历序前贤代有作者,然年湮世远,所遗系帙残蚀,兹多茫茫。先绪虽故老有难备述者,沿至学辉翁归自越南,每一念及惧后人之数典而忘也。爰偕若兄学炜翁暨侄刚卿、寿乔、少泉诸君,怂恿共赞其成摭旧谱,相与考核删而修之,笔之书付之梓。界画使代数无陵紊工峻,命江为序,后有继作,其亦述而信,信而好倦,倦于知源务本之思也。庶无负炜公、辉公等之意。
夫光绪三十二年岁在丙午复五月
补用广西府经官充新会优禀贡生显溪 十七世孙锦江谨序
(摘自新会沙涌乡《刘诒堂族谱续修谱·帙序》,铅印本,清宣统二年。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
中山土瓜岭《刘氏本支谱》
始祖汝贤公,宋赐进士,拜南雄刺史。少雄公仲子,绍兴三十二年,由南雄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来至香山卜居于土瓜岭。生卒月日未详,葬于得能都双合山蟾蜍岭,世名天葬坟,邑志称刘公峰坐艮向坤兼丑未。妣罗氏,葬于得能都三角塘山,世名罗婆陂,坐辛向乙兼酉卯,列邑志。义妇传子三:文即、文实、文质,立祠城内七娘庙旁。始祖父少雄公祠,在山溪角观得祖祠巷侧巷内。
(摘录中山土瓜岭《刘氏本支谱》,誊抄本,清光绪八年刘烂芬辑。馆藏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献特藏部善本室。)
孙姓
中山南望左步《孙氏族谱·集录本宗族谱记序》
天地间,水滔滔,胡来乎。曰有源在木,萋萋曷茂乎。日本在物,亦有之人固宜然。故家族之作,于迁析之初者诚亟,而作于昌炽之日者,尤不容缓,凡以不忘所自也。且支分派别而不笔之于谱,将世远年湮有茫然,不知其祖宗亲一脉,如秦越者予郡乐安,望出太原。自苏门而传映雪,不知曾几何时而衍于南雄府珠玑巷聚族而居。讵料咸淳年间,因胡妃之难,各姓夜窜潜处。我祖常德不得已,越东莞而住沙头。传及六世祖乐川,问渡铁城览风景人物,忽至左步头乡,见夫山环水抱,土田饶沃,跃然兴日:真吾庐也。遂于是而居之,安之,不复有故乡之想矣。由是惟勤惟俭置宅、置庄。并书谱以遗诚兢兢乎,迁析之初者也。迄于今凡十二世矣,子孙渐蕃,或迁省城或居别乡。苟失其谱得毋历世久远,不知所出而失亲亲之情乎,杰忝读儒书,光宗未能用怀崇本谋。诸父老辑成谱帙,俾我族人睹瓜瓞之绵绵,思祖宗之庇荫,各廑尊敬忱,愿我子孙当体一脉之相承。勿泥亲疏之有别,共敦友爱之谊,亦不忘所自之意也云尔,故于是乎序。
雍正元年癸卯岁 十世孙华亭宗英杰 谨识
《孙氏世系·原序》
古帝王赐姓授氏,胙土分茅姓氏所由来也。吾族系出太原乐安,衍派自汉唐以前,代远年湮,姑弗深考。至宋熙宁时,历官枢蜜副使,世袭金吾太始祖,温靖公,讳固,字允中,号和父。望重朝端勋铭竹帛,其生平行谊不能备述。嫡孙常德公,讳八即,号员沙,仕元为杭州刺史,浩授奉议大夫。当元祚将哀顺宗昏暗,刘福通、陈友亮、张士诚辈蜂起,生民涂炭,靡有宁居。公即洁身去乱,流寓南雄之珠玑巷。建明太祖定鼎金陵,世泰时和河清海晏。公之长子贵荣,公次子贵华,公三子贵绍,四子贵武,公复迁宝安。贵荣公,字子敬,居员头山,与我乡同邑。惟是贵绍公,字子厚,居三株竹,又名三岁多竹。贵武公,字伦,居南海各府而各邑。贵华公,字子贤,居上沙,遂我乡之祖。
始祖而实则本族之二世祖也。是序本于他房房谱抄来,未审作者何人。三株竹又无县名编录出,后人有心者而细究焉。
民国庚午十九年五月 二十一传侄孙惠南 重录
分享按钮>>台中谢氏寻根团到海沧寻根谒祖
>>南雄珠玑巷南迁氏族谱、志选集(2)